2025年,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就有一人是高齡長者,儘管政府通過"中高齡就業促進法 "禁止年齡歧視,但主計處調查,仍有四成四的中高齡求職者,受到不平等對待。在彰化沿海偏鄉,就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婦女,她們成立食物銀行,為自己開創職涯第二春,還串聯社區資源,製作果乾、麵包等續食產品,自給自足,再將盈餘照顧偏鄉的獨老長輩,她們的愛心,更成為日本社福團體的學習對象。來看,這群媽媽如何在逆境中,攜手找到出路?
社區媽媽謝淑慧vs.記者黃薰逸:「我們要去大城鄉,那個林大哥那邊,去採花椰菜跟那個高麗菜,其實我們二林是鄉鎮的農民,他都會捐贈,然後讓我們去採,那像我們會去芳苑採高麗菜,然後像在大城這邊採花椰菜。」
社區媽媽呂季儒:「我們目的就是要採那個花椰菜,農民那個他們早上有採過了,要去菜市場那裡,要拿去菜市場賣,他就說這些過剩的叫我們來這裡採一些,然後回去做愛心餐,要曬一些高麗菜乾,那個花椰菜乾這樣,就是要送給一些那些艱苦人。」
社區媽媽呂季儒:「他們農民說都過剩,過剩就叫我們自己這些志工,我們就來採收這種不能浪費,這都是很好的蔬菜,我們都不能浪費。」
這些採回來的花椰菜,是農民賣不出去的醜蔬果,原本要就地掩埋,但社區媽媽帶回工作坊,加工製成續食餐點,賦予它新的生命。
這群媽媽們都是二度就業婦女,對她們來說,要在沿海偏鄉重返職場,難度不小。
社區媽媽呂季儒:「工作好難找,二度就業真的難找,大家都覺得妳有年紀了,不知道能不能勝任這樣,那一定不好找,那才會就一直找一直找,找不到工作。」
在偏鄉,努力尋求二度就業的婦女,常面臨就業機會有限、交通不便、年齡歧視等阻礙。儘管,政府修法放寬六十五歲退休年齡,與明文禁止就業年齡歧視,但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職場上仍有四成四的中高齡求職者,受到不平等對待,其中偏鄉的比例更令人擔憂。
社區媽媽洪毓雯:「所以當我成立食物銀行,需要有一些人力的時候,我一個念頭就是,我可以匯集很多婦女二度就業,她們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然後不僅她可以活下來,又可以幫助別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理想。」
這份信念,讓媽媽們一同攜手向前,她們以不浪費資源為前提,從惜食作為出發點,逐步延伸續食的永續發展理念。
社區媽媽黃素麗:「我們準備的是蕎麥水餃,裡面就是有包豬肉、高麗菜還有蔥薑,像我們今天的話,就是要提早過來,因為為了要送餐時間,這些姊妹們就是很早就過來了。」
社區媽媽呂季儒vs.記者黃薰逸:「(季儒姐,我們現在一大早要去哪裡?)大城鄉一個阿嬤的家,已經九十歲了,她一個人在住,(你們這樣關懷這阿嬤大概多久了?)五年,她一個人在住,(在偏鄉這樣子),對!偏鄉。」
社區媽媽:「阿嬤妳好!坐好,我們拿些東西給妳吃,中午了拿點東西給妳吃,這是水餃,妳要跟她說要用熱再吃,對!要用熱再吃喔,這些水餃是我們早上現做的,這些菜我們昨天用的。」
食物銀行成員呂季儒:「妳有穿得比較暖嗎?這兩、三天很冷,妳就要穿暖一點。」
社區媽媽們是阿婆多年來的依靠,而這份如同家人般的關懷,也擴及到了超過一百位需要幫助的邊緣獨老,媽媽們默默付出,讓愛的種子在偏鄉發芽,但這趟愛的旅程,遠比我們看到的還要不容易。
社區媽媽洪毓雯:「彰化縣是農業環境,所以我們的蔬菜水果很多,我們可以製作果乾來進行銷售,這是第一個理由,然後第二個呢,這些婆婆媽媽,因為她們有特別的受過訓練,也拿到丙級烘培師,所以我們會製作手工的餅乾或是饅頭,然後中秋節還有月餅來進行銷售,然後來創造我們的收入。」
儘管受到肯定,但社區媽媽們的腳步不曾停歇,她們要用行動詮釋多元公益的價值,透過各方力量,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她們不僅幫助減少資源浪費,更能關懷邊緣獨老,為偏鄉社區帶來永續發展的希望。(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