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皮裹上花生粉,內餡飽滿綿密的長條型麻糬,是南投草屯著名的伴手禮。當地有一家經營超過四十年的老店,每年可以賣出超過百萬顆麻糬,從外皮到內餡都是自己製作,創辦人張香桂當初從舊公路局旁一個小路邊攤起家,靠著自己一個人,用一張桌子開始,做到如今擁有三間店面,成為草屯知名伴手禮的人氣名店。
象徵長長久久、吉祥討喜的長麻糬,外皮裹著花生粉,內餡包進綿密紅豆泥,搭配香氣十足的芝麻粉和花生粉,三合一的餡料,是最經典的招牌口味。
麻糬店第二代陳詩涵:「紅豆泥是豆沙狀的,要跟花生芝麻粉包在一起,剛開始很容易包不成型,或者是粉會包不進去,這些都會影響口感 ,一般新進同仁學包長條型麻糬,最少都需要三個月左右,形狀跟比例才會比較完整。」
延續古法製作,光是要做出Q彈的外皮,從米的選用,就得很講究,選用兩年以上的圓糯米,再浸泡四小時,讓米心碎掉再磨米,如果用新米,做出來的麻糬就不會Q。
麻糬皮的口感,是麻糬好不好吃的關鍵,該做的工,絕不能省,米粒要經過充分浸泡,才能磨出細緻的米漿,做出Q彈綿密的皮。捨棄脫水機的快速脫水方式,盡可能保留傳統做法,不求快,耗時費工的麻糬皮,做好後,還不能立刻送到店面使用,得再多一道急速冷卻的程序,讓口感更Q彈。
▲延續古法製作,選用兩年以上的圓糯米,做出Q彈綿密的皮,讓麻糬口感更好。(記者許聿恭/攝影)
花很多心力,在做出口感好的麻糬皮,其實還沒做麻糬前,張香桂是上班族,原本在電子廠工作,空閒時會去朋友的麻糬攤幫忙,沒想到因此改變了她的人生下半場。
麻糬店創辦人張香桂:「我們公司算是產業外移,不用那麼多人,我剛好五十歲可以優退的年齡,朋友的老公生病去世了,她的身體也不太好,因為我常常幫忙她﹐她很感激我,就把生意讓給我做了。」
張香桂就這樣從只有一張開合桌的小小路邊攤開始,沒有店面沒有招牌,只賣一款麻糬,從外皮到內餡,所有原料都是自己製作。
▲麻糬店創辦人張香桂從路邊攤一張小小桌子起家,做到如今開了三家店,每年賣出百萬顆麻糬。(記者許聿恭/攝影)
張香桂:「我們的紅豆是採用萬丹紅豆,沒有添加色素和防腐劑,口感綿密,蒸煮大概一個小時,就要看豆子有沒有裂痕、軟不軟,再來研磨。」
創業初期,都是在家庭式工廠製作,沒有自動化設備輔助,需要仰賴大量人力,曾經一個不小心,就受了傷。
張香桂:「早期磨米都是用橡皮筋綁的,綁著綁著,橡皮筋彈到鼻子這邊就受傷了,縫了三針。」
一個人包辦所有工作,張香桂每天從早忙到晚,幾乎沒有喘息時間。早期沒有知名度,生意不好,但她不輕言放棄,反而很有耐心的慢慢等待,即使是颱風天,也要出門擺攤。
張香桂:「剛開始創業都是戰戰兢兢,有時候遇到很多困難,不過我的座右銘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才有辦法堅持到現在。」
靠著口耳相傳,小攤子的知名度慢慢提升,生意越來越好,張香桂不僅開了店面,還成立半自動化工廠,擴大生產規模,也開發出更多口味,至今已多達二十幾種。
使用大甲芋頭製作的內餡,是店裡另一款熱賣的口味,切塊的芋頭蒸熟後,散發濃郁香氣,再經過攪拌,絞打成綿密細緻的芋泥,還要加入牛奶熬煮,增加風味層次。使用天然食材,不加防腐劑和人工添加物的麻糬,保存期限很短,雖是優點.也是煩惱。
張香桂:「只能保存兩天而已,有時候像颱風天沒有開業,那批就是要報廢,超過期限就不要了,也不一定是壞掉,我就覺得影響口感啦!」
寧可丟掉做好的麻糬皮,也要維持產品的新鮮,是張香桂創業以來一直秉持的做法,從小小路邊攤,做到草屯的人氣伴手禮,她的努力付出,女兒陳詩涵都看在眼裡。
陳詩涵:「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媽媽每次摸到我,她的手永遠都是很粗糙的,小候可能比較不懂,就會覺得你不要碰我,我覺得很痛,可是現在想起來,如果今天是我自己的手變成這樣,可能也會很沒有辦法接受,所以媽媽其實很偉大。」
從高中開始,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幫忙媽媽顧攤子,也練就出包長麻糬的紮實功力。
陳詩涵:「包的時候要盡量讓餡料平均,摸起來是紮實的,不會鬆散,如果是鬆散的,客人吃起來,口感也會不好。」
包好長條型麻糬,還不算完成,得再裹上兩層花生粉,增添香氣,先用粗的花生粉先裹一次,第二次就有點像女生化妝,再用蜜粉定妝的感覺,就是用比較細的粉,輕輕的將它裹在外層,這樣看起來外表會比較光滑細緻,客人買回去,也會比較漂亮。
大學畢業後,陳詩涵原本在台中工作,因為家裡生意缺人手,決定辭職回家幫忙,幫忙建立制度和SOP,家人一起工作,共同為一份事業打拚。
兩代齊心,做出一顆顆外皮Q軟綿密,內餡飽滿的麻糬,招牌長麻糬,一次可以品嚐到紅豆、花生、芝麻三種口味;還有吃得到花生粒,香氣濃郁,令人懷念的古早味麻糬;芋頭麻糬豐富紮實的口感,蘊含淡淡奶香和天然芋頭香,吃來甜而不膩。
在人生的下半場轉了個彎,張香桂從一個小攤子,成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新事業,在講究速成的年代,努力延續傳統做法,要讓草屯特有的長麻糬,好味道永久流傳。(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