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神準贏家
南京復興養蚊13年透天 KTV月砸130萬租下
字級:
A+
A-

雙捷運交會的南京復興站,是南京商圈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南京東路更被稱為台北華爾街,附近房價近年站穩百萬元大關。不過位在明星國中正對面的大型透店,過去由地球村承租,已空置至少13年,然而近期實價揭露,4層樓579坪以每個月130萬元成功出租。位在明星國中正對面,步行到捷運南京復興站不到3分鐘的黃金地段透天店面,空置13年後終於在今年5月,以月租130萬元整棟出租。

非凡新聞記者徐芷婕:「實際來到現場,可以看到已經空置13年的整棟透天,現在現場已圍起圍籬,而裡面正在施工中,根據人力資料網站上顯示,承租方為平價KTV業者。」



依據實價資料顯示,這棟透天地上4層地下1層,總面積579坪,換算每坪租金2245元,而周邊商辦則是每坪租金上看3500元至5000元,等於用商辦價碼租到透店,相當划算。

近年因區域改建案多,商辦空置率提高,導致店面效益下滑,加上透店坪數大 總價高,要成功去化顯得不容易。

民眾:「裝潢前空很久,我在這邊上班,當然是吃的呀,因為吃的來的機率比較大,次數比較多,KTV頂多一個月一次。」

民眾:「對,空很久了,那邊附近也有一家蠻大的KTV,(想要)美食吧。」

疫後這波復甦潮生意明顯上升,業者紛紛插旗新店面,像知名火鍋業者樓下整層400坪,店面以160萬元出租,將成為餐飲廣場;南京東路三台玻大樓,一樓百貨或零售美食街也重新招商,為市場去化不少商用空間。

而近期整個商圈的老舊辦公樓,也投入重建工作,加上新企業搬遷需求增加,像是新光一號也順利標出去,不管是在辦公或零售都有回籠的現象。

高力國際業主代表服務部董事黃舒衛:「它的這個(位置)曝光效果非常好,廣告效應也非常強,南京四五段這邊,仍然是未來有很多新興個案在興起,尤其是商辦跟豪宅,所以我們認為說它在整個零售消費結構上面也會做調整,所以這樣子的新品牌的確還是有插旗,或者是重新做包裝行銷的機會。」

餐飲服務、休閒娛樂產業,都積極布局卡位各大商圈,這次娛樂業以百萬店租出手,想必看準娛樂消費市場將會蓬勃發展。(記者徐芷婕、邱文傑/台北採訪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大學放榜29校招不滿! 學區宅包租公逃命潮
字級:
A+
A-

少子化浪潮衝擊私立學校的招生,今年大學分發入學結果出爐,全台共有29個學校有缺額,人數達6464人,創下10年來次高紀錄。對此房市專家就點名,有幾所大學今年招生缺額特別多,恐怕連帶影響到大學周邊租屋市場,也示警附近的房東可以準備退場了。


非凡新聞記者徐詩涵:「大學分發入學15日放榜,今年缺額有29個學校,缺額人數達到6464人創下10年來次高紀錄,少子化連帶影響大學周邊租屋市場,附近的學生商圈,在開學後可能會很有感。」

公告寫著放暑假,開學後再見,附近仰賴學生的店家在暑假期間全拉下鐵門。放眼望去,大學周邊除了有賣吃的、賣生活用品,也有許多租給學生的小套房;然而大學分發入學出爐,有29間學校招不滿,其中又以文化大學缺額最多,達破千人!

對此專家示警,像是玄奘、真理、大葉、長榮、康寧、中華等大學,附近的房東可以要準備退場了。

房市專家 Sway:「我們看到少子化這個趨勢,其實不要做學生出租套房會比較安全一點,不然的話你就是知道說這三五年之後,你的投資可能會從原本的1000萬瞬間變成0。」

大學租屋在過去是龐大市場,不過隨著少子化影響引爆包租公逃命潮。專家點出今年中南部有不少學校已經停辦、停招,像是台南台灣首府大學,高雄和春技術學院,彰化中州科技大學也影響到附近的房租下降,更拿過去倒閉的永達技術學院當例子。

房市專家 Sway:「在學校倒閉之前房東的交易是正常價格,並沒有特別低,然後縱使學生人數變得很少,可是房租也沒有降低但是直到學校突然,就宣布我們結束營業,那一瞬間附近整個都撤了。」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目前有很多的這些學生族群,大致上都會挑選前段班或是名氣比較好的大學去做就讀,那反之如果,並不是這樣的狀態,甚至是說它在區域條件上是比較外圍比較偏鄉的大學,它可能就會有這些大學城租屋市場上面,感受到的窘迫性。」

另一方面專家也分析,如果大學坐落市中心,有交通生活機能或是像士林商圈,同時有銘傳文化大學共同支撐起學區租屋,就比較不會面臨少子化的影響,仍然會有其他需求去滿足減少的學生租屋量體。(記者徐詩涵、黃彥彰/台北採訪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北市豪宅賣不動!交易量暴跌7成"內湖最慘"
字級:
A+
A-

全球經濟景氣疲軟,再加上《平均地權條例》限制私法人購置住宅的影響,讓台北市豪宅市場受到嚴重衝擊。根據統計,北市超過7000萬元的住宅交易量,在2021上半年有高達335件,但到了2023年只剩下96筆,其中又以內湖區豪宅市場萎縮最多,上半年只賣6棟,衰退高達9成。


地段精華、附加景觀的大坪數豪宅 ,一向是高資產族的心頭好,疫情期間市場游資多,富豪們更捧現金瘋置產,只是今年有全球升息、通膨壓力,加上平均地權條例,讓豪宅市場快速降溫。

單看台北市上半年,2021年有335件,平均一天有近兩件豪宅交易、2022年還有195筆,但到了今年僅96筆,與前年相比下滑71.3%。

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整個經濟是不好的情況之下,那加上房市政策的調整,所以他們也許在法人方面,在上路前先進去 ,然後不溯及既往,但是對下一手買家來說,他可能就會受到限制,那目前以自住買盤為主的情況下,其實他們考慮,相對會比較多一點。」

衰退最明顯的就屬內湖區,短短2年內從48筆萎縮到6筆,交易量衰退近9成,十分驚人。對此專家指出,因為內科有許多工程師、高階主管有置產需求,只是經濟下滑的緣故,也讓這些族群在購屋方面轉為觀望;而其餘行政區,包括中山、中正、大安、士林區,年減幅也都在6成以上。

雖然豪宅交易量大幅量縮,不過也有特例,反而出現一小波的趕買潮。

非凡新聞記者唐家儀:「趕在平均地權條例上路,私法人購置住宅採許可制之前,有法人趕上車,以3.8億元打包在內湖的整棟住宅案。」

外觀造型十分特別,上方還有旋轉設計,屬市場上少見的小型基地華廈產品,也因為新制上路後不能換約,讓原本就有看屋的民眾加緊腳步購屋。

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他可能產品規劃比較特別,比較適合整棟,或者家族型的這種買方,這種買方有時候不是很好找,所以他可能也待售一段時間,那等於說新制上路之前,有一種臨門一腳幫助的效應。」

專家也認為,這些交易其實都是潛在需求,先趕上車再說。如今新制已在7月上路,預估這類豪宅產品,買氣可能悶好一陣子。(記者 唐家儀、黃彥彰/台北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