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非凡新聞通
資工博士返鄉搬仙草 配料外銷搖出破億元
字級:
A+
A-

酷暑難耐,台灣人最愛來碗冰品或一杯手搖飲。這背後,除了前線店家的花招百出,更有默默耕耘的食材工廠,正把台灣味推進六十多國市場。

台中豆花店老闆娘陳麗雯最近最紅的配料,是咬破會「噴汁」的荔枝爆爆珠。「十個客人八九個點!」她苦笑說,豆類、仙草、芋圓都成了基本款,沒有新奇就留不住年輕人。然而仙草和黑糖動輒得熬八小時,手作成本高到吃不消。於是,她把目光投向專業代工。

大型蒸煮槽裡,近四百公斤的仙草乾翻騰八小時,草香與膠質交織。68年次的林柏良──家族第四代「仙草人」──解釋:以膠質高的印尼草打底,再混入台灣或越南草提味,才能煉成「軟 Q 有香氣」的仙草原汁。為了精準控管,他捨棄祖傳「用手摸稠度」的老方法,改用濃度計測試,讓每一鍋都一致。



林柏良原是大學資訊工程講師,父母盼他念博士、走學術路。他卻在少子化衝擊下辭職重創家業,「既然回來,就什麼都要學:開貨車、操作殺菌釜、考堆高機證照,全都自己來。」沒資源、盤商又嫌他小,他騎機車跑遍台灣散戶飲料店推銷;分散的小訂單累積起聲量,終於反向逼盤商下單。

別人怕麻煩,他專攻客製化,硬是把黏性高、耗損兩成的麵團,靠摺三折工法做得更 Q的黑糖粉圓,家傳的仙草汁,也打破罐頭市場,改用牛奶瓶造型提高辨識度。後來更是從一根滴管試到自動產線的爆爆珠,控制鈣化時間與膠體比例,口感不塑膠、日產好幾噸。

十多年前四人小廠,如今員工破百;單是外銷黑糖粉圓,一天可做兩千公斤,相當三萬杯珍奶。外銷占七成,年營收破億元。林柏良笑說,當年訪價被嗆「你一年營業額只有我一個月」,如今他要「征戰天下」,把台灣甜品的香氣銷往更多國家。

前端店家拼創意,中端工廠拚品質與研發,台灣冷甜品鏈正以「聚沙成塔」的精神,從一碗剉冰、一杯手搖,拓展為世界味蕾的新驚喜。下一次咬破爆珠時,不妨想起這位被戲稱「博士搬仙草」的理工男,和他把傳統推向全球的甜蜜革命。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行動保健品照顧腳力 採鋁片包裝方便攜帶
字級:
A+
A-

徒步旅行在台灣逐漸受到歡迎,還有更多人熱衷往外跑,出國登山、騎腳踏車,有旅遊達人就分享她過去爬名勝古蹟、腳卻使不上力的慘痛經驗,日常保養維持肌力,除了多攝取蛋白質、維生素D,達人也分享其他方式來方便補充營養。

深入高山、與鳥獸為伍,潛入深海、和魚群共游,想要說走就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維持好體力就相當重要。

旅遊達人 傑菲亞娃:「吳哥窟我那時候很愛,你看老師走樓梯,其實不是,他是爬石梯,很高的石梯。這個爬,我爬不上去,我怎麼覺得使不上力,下來更吃力,我那時候怎麼上去,怎麼下來,我都不知道,就是兩個友人幫我弄上去下來。」



往上爬沒肌力,往下走會吃力,腳力跟不上體力,旅遊達人的經歷更是提醒大家不要大意,日常保養一定要做好,透過飲食補充、蛋白質,像是雞肉、蛋,或是鮭魚,以補充維生素D之外,對於時常出國的旅遊領隊,則選擇相對方便的方式來補充。

世界遺產領隊 馬繼康:「它其實採鋁片包裝,帶起來非常輕便,不會佔你行李太多的空間。年輕時就要開始做這個保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其實黃山回來之後,我也找三合一的行動保養品。三合一第一個有含UC-II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第二個就是維生素K2,第三個呢,玻尿酸和維生素D,跑車再好,其實外面鈑金非常重要,所以呢各位可以看到,他也可以保護內部的安全。」

達人建議,把行動力顧好,保養要趁早!(綜合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從油漆工到銅鑼大師 獨創音階鑼享譽國際
字級:
A+
A-


午後的烏來山區,總會響起陣陣鑼聲與鼓聲,隔著南勢溪回盪在山谷間,彷彿為一場古老又嶄新的樂章揭開序幕。這裡,是台灣銅鑼大師吳宗霖的工作場,也是他與兒子吳宗栩共同守護的一片文化淨土。

一套外型像打擊樂器、卻需以弦樂邏輯演奏的「音階鑼」,是吳宗霖傾十年心力打造的作品。他把傳統廟會裡的大鑼,轉化為猶如鋼琴白鍵般的十三個全音。這種銅鑼不只要打得響,還要準、要柔和、要療癒。這背後靠的是黃銅材質的特性——不像青銅需高溫鑄造,黃銅能在常溫下以錘鍊塑音,使聲音更溫潤、穩定。

「它不是亂敲就好,是要懂得用鑼說話。」吳宗霖說。為了把鑼聲精準控制在國際音準範圍內,他隱居山林、苦修十年。



製鑼的第一步,是在一片銅板上,不斷反覆錘打出鑼臍——也就是鑼的中心音源。這聽來簡單的過程,實際上極耗心神與體力,稍有情緒波動,聲音就會失準。「調音前不能罵小孩,否則下錯判斷就前功盡棄。」他笑說。

如今年過花甲的吳宗霖,回憶起剛入行的衝動與天真——高中畢業進師傅家想賺點工錢,原以為半年學會,沒想到一路走到現在都還在學。台灣的製鑼技術沒有公式、沒有教材,全靠經驗累積,甚至要靠錯誤來學。「我現在已經快打到第88個半年了,還是不敢說自己完全貫通。」

儘管吳宗霖技藝精湛,台灣廟會文化式微、國際訂單急凍,銅鑼不再搶手。一家三口生活困頓,妻子不堪長年窘境選擇離婚。他坦言會抱怨「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沒人買?」,但說後悔,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這輩子已經夠精彩了。」

兒子吳宗栩原本夢想當廚師,但因親人一句話:「你不能走,要陪你爸」,他選擇留下。雖然語氣中充滿無奈,卻沒有怨言。「這門技藝,雖然要犧牲耳朵、手甚至健康,但我也看開了,走到哪就算到哪吧。」

除了音階鑼,吳宗霖還將製鑼技術轉化為藝術創作。他把剩餘的銅料敲打成獨一無二的銅雕「喜龍抱珠」,每一件作品都是純手工敲打成形。他說:「其他銅雕都是模具鑄造,我的是從銅板開始一槌一錘打出來的,這就是我們的特色。」他的銅雕不只展現匠藝,更讓銅鑼這門日漸凋零的技術延續至今。

每天下午四點,鑼聲如約響起這樣的「儀式感」,已在山林裡持續了十三年。為了讓銅鑼被更多人認識,他甚至開設工作坊教人製鑼、開放參觀,讓人們在鑼聲中靜心、療癒。

「當我敲下去的時候,心是被震撼到的。這一瞬間,人會進入一種專注狀態,那就是靜心。」吳宗霖相信,鑼聲不只是聲音,更是與內在對話的橋樑。

如今,兒子吳宗栩成為唯一的傳人,儘管他未必願意承擔父親留下的全部重量。「客人會問:你爸的技術,你有學起來嗎?」這句話,讓他明白自己肩上早已無法推卸的責任。「能做到哪,就到哪。」他淡然地說。而吳宗霖也不強求,「後面的困難就看著辦吧,因為非我所能。」

吳宗霖曾花一個月,打造直徑182公分、史上最大的銅鑼。他希望,哪怕這門技藝終將消失,他也曾讓銅鑼發出最澎湃的一聲。這一聲,不只是鑼響。更像是他用一生敲出的吶喊。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