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股市全芳位
服替代役改變人生 返鄉變藍染建築師
字級:
A+
A-

藍染是一門古老工藝,在台灣起源於17世紀末,是台灣早期開發的重要產業之一,曾經風光一時。在新竹有一位很年輕的「藍染建築師」,81年次的連威棣,勇於跳脫傳統工藝的老框架,注入幾何、色階等美學思維,讓藍染不再只是生活中的實用品、裝飾用的材料,而是一種有如油畫般的視覺創作!從未接觸過藍染的他,歷經兩年時間慢慢摸索,自學藍染技法,將藍染工藝帶入日常生活,還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舉辦首次個人展覽!

滿桌木塊,一塊塊壓緊白布,再一一放入染缸──這不是在玩疊疊樂,而是連威棣的創作日常。他擅長「夾染」技法,用幾何線條堆疊色塊,再透過重複染色,讓色階在布面上層層漸變,像在畫布上構築藍的建築結構。「我不喜歡太花俏的圖案,那會讓人忘記藍染的本質。」他直言,與其追求炫技,不如保留純粹。在他眼裡,最迷人的藍,是從墨綠轉為靛藍的瞬間,那是天然染液與空氣氧化所產生的魔法,也是藍染最迷人的呼吸時刻。

染缸中的液體是強鹼,卻是他每日必泡的「藍池」。即使雙手早已染色、粗糙,他也堅持不戴手套,像日本職人那樣,直接與藍染對話。「有些人覺得這樣髒,但我覺得這是榮耀,是與材料最真實的接觸。」從實用商品起家,他也曾做過包包、衣服、生活小物,但逐漸發現,「當藍染只能用來裝飾生活,它就被侷限了。」於是他開始思考,若讓藍染成為藝術作品,能否讓人重新正視這項技藝本身?從那刻起,他踏上了一條從工藝走向藝術的轉型之路。

愛上藍染的起點,是南投的九九峰。服替代役期間,他首次接觸蠟染技法,用一個月時間不眠不休,畫下這座不為人知卻充滿生命力的山。「比起知名百岳,我更被這種被忽略的存在吸引。」

這份真摯的投射,讓他回到新竹家鄉自學藍染,並親手種植木藍,只為更理解染材的脾性。他不只學技術,更建構邏輯,開始發展自己的藍染語彙──用膠帶遮擋、設計圖層、控制糊料、接受隨機性,像設計一座座藍的建築,不為實用而生,而是為了講述一段段故事。

連威棣的作品,多半維持幾何、抽象、不過度擬真。他說:「如果我染出一隻超精緻的鳥,那和電腦繪圖有什麼不同?那還要藍染幹嘛?」這樣的選擇,既是創作信仰,也來自設計底蘊。

為了扭轉大家對藍染「就是做手作小物」的既定印象,他開始嘗試裝置藝術,把布料當畫布、把糊料當筆刷。某次展覽中,他以看似「階梯」的畫面,描繪染色次數的堆疊變化──「這些色階本身,就是藍染精神的體現。」2024年,他更辦了人生第一場個展,背水一戰。「如果展覽失敗,我可能真的活不下去。」但成果超出預期,不只獲得肯定,也讓他能繼續以藝術家身份存活下來。

這一路上並不輕鬆,連威棣曾因收入不穩、無法提領帳戶裡的錢,陷入人生低谷。幸好有女友陳依旻一路相伴,給他無條件支持。「她知道我很慌張,卻跟我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這份鼓勵,成了他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如今的他,依然不愛接觸人群、不善經營商業,但靠著藝術展出,慢慢走出自己的一條創作之路。他說,藍染被歸類為傳統工藝,但在AI發展下,未來電腦繪圖也可能成為「傳統」。重點不在於它從哪裡來,而是我們怎麼看它、用它。

「不聽老人言,機會就在眼前」這句歌詞,是連威棣最喜歡的樂團作品,也成了他創作信仰的註解。他不追求順風順水的人生,而是選擇沉下心,與一塊塊藍布搏鬥,與色階起舞。「我想讓藍染走進當代語境,成為能說故事的媒介。」從幾何抽象到具象輪廓,從傳統技藝到當代視覺,他在一層層藍色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光。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