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股市現場
鳳梨再造的環保革命 自動取纖廢葉變黃金
字級:
A+
A-

台灣的鳳梨揚名國際,鳳梨酥更是觀光客最愛買的伴手禮,但您知道嗎?果實採收後剩下的鳳梨葉,每年會衍生出超過八十萬噸的農業廢棄物!為了永續與環保,台灣有一群人默默努力,只要透過一台自動化的取纖設備,就能在三十秒內取出天然的鳳梨纖維,變成新型的紡織原料。而刮除下來的鳳梨葉渣料,還能做成時尚圈的MIT鳳梨皮衣!

在屏東的鳳梨田中,農民洪銘聰三代務農,曾經也習慣在採果後直接打葉翻土,當作綠肥。他坦言,過去從未想過鳳梨葉能取纖維,更別說與時尚產業有所連結。「以前沒人要,現在大家都在談ESG、循環經濟,這才開始有人投入。」

屏東縣是全台鳳梨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超過三千公頃,每年產出的廢棄鳳梨葉高達21萬噸。然而,要取出其中的纖維並不容易。人工採摘時,葉子需完整無折損,否則會影響良率。農民得頂著烈日、小心不被鋒利的葉緣刺傷,一片片拔下來,才能挑出夠長、超過55公分、適合取纖的葉子。據統計,100公斤的葉子,最後僅能產出1公斤的鳳梨纖維。

為解決人工效率過低的問題,工研院與農會合作,花費三年時間研發出一套自動化取纖設備。這台機器能在30秒內快速剝離葉肉,保留最核心的纖維層,大幅減少人力成本。研發團隊表示,這台機器每小時可處理200公斤葉子,具備商業規模的生產潛力。

「很多東南亞國家還在用人工,我們的優勢就是能做到機械化、規模化。」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指出,鳳梨纖維的特性極佳,不僅韌性強、彈性好,甚至優於竹纖維,成為極具潛力的天然紡織材料。

然而,鳳梨纖維真正進入紡織產業,過程遠比想像中艱辛。紡織廠必須自主研發混紗技術,嘗試將20%至30%的鳳梨纖維與棉線混合製成布料。但因纖維長短不一,導致機台經常斷線、停機,一小時內可停十多次,嚴重影響生產效率。

「成本高達一般棉紗的十倍,但我們還是堅持做,因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你不做,別人也會做。只是我們選擇走在前面。」紡織廠第二代負責人羅曉寧說。他們將過去開發工業廢料布料的經驗,轉戰到農業廢料,再從初期粗糙發霉、刺手的第一代布料,慢慢改良成觸感柔軟、親膚耐用的再生布。

除了做成布料,刮除纖維後剩下的鳳梨葉渣也被賦予新生命。台灣設計師李宜珊姊妹,透過乾燥、研磨、再製,開發出「鳳梨植物皮革」,廣泛應用在椅墊、杯墊、包包甚至皮衣上。這些鳳梨皮革製品已悄悄進入台灣的咖啡店、文創空間,讓消費者用得時尚,也感受到環保的理念。

「一碼鳳梨皮革,約需84片葉子才能完成。」李宜珊指出,他們所使用的原料,有80%以上來自鳳梨纖維,而皮革正面的結構中也混入葉渣,增加厚實感與觸感層次。她強調,這不僅是再利用,更是一種環保態度的實踐。
讓人意外的是,烘乾後的葉渣粉末,還散發出淡淡中藥香,具有除臭效果,讓原本招來蒼蠅的農廢,也能進化成兼具美觀與實用的設計素材。

從鳳梨田到皮革工坊,從手工採葉到機器刮纖,一片片不起眼的鳳梨葉,已轉化為一條條環保紗線、植物皮革,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不僅是農業與工業、科技與時尚的跨界合作,更是一場由台灣自主技術帶起的永續革命。當世界正面對資源枯竭、塑料氾濫的困境時,來自台灣的這片鳳梨葉,正在為全球找出一條綠色未來的出路。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