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A+|A- 備受金融圈矚目的「新新併」終於成真!在歷經近4個月的審查後,金管會昨(3月31日)正式同意台新金與新光金合併,雙方將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台新金為存續公司,新光金為消滅公司,合併後更名為「台新新光金」,預計將於7月完成合併。今(1)日新光金跳空大漲逾4%,站上5線、月線及季線,上攻12.7元,寫下逾6個月新高,成交量爆出11.6萬張,衝上台股第一大,盤中委買張數達10萬多張;而台新金也上漲逾2%,來到17.6元,一舉收復5日線、月線及季線。 繼去年台新金和新光金股東臨時會通過合併案後,金管會終於同意台新金與新光金以換股方式進行合併,後續將由兩家金控共同決定合併基準日及進行公告,並依規定需於合併基準日前30個營業日前,向證交所中心申請新光金終止上市,自合併基準日起更名「台新新光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台新金與新光金昨日也共同發聲,規劃於今年7月底前完成金控合併,其後將儘速進行旗下銀行、保險、證券、投信及創投等子公司的整併,發揮合併綜效,合併後旗下子公司對客戶的金融服務與權益將維持不變,員工的權益、職涯發展與工作環境亦獲得充分保障,讓整合發揮最大價值。 新光金與台新金最早於2002年洽談合併,但20多年來雙方數次談判未果,在歷經合併暫停又重啟等波折,如今終於獲金管會核准通過。此案為台灣首宗金融控股公司合意併購案,據金管會公告資料顯示,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將成為全台第四大金控,總資產規模達8.4兆元,僅居於國泰金、富邦金及中信金之後;未來成功合併後,銀行、保險及證券三大核心業務的市占率與規模將顯著提升。 至於股東最關心的股利政策,台新金將以0.672股普通股加計0.175股辛種特別股,換新光金1股普通股,每年將可領1.665%股息,並在三年後全數收回。先前台新金於法說會上表示,如果「新新併」合併基準日在董事會前,將計算雙方合計股數來配發給兩邊股東,台新新光金將有能力配發至少1元股利,且是現金股利大於股票股利;但如果合併基準日晚於董事會,股利只發放台新金股東,每股將配發超過2元。而原本今年領不到現金股利的新光金普通股股東,在金管會放行下,預期也可領到台新新光金股利。此外,也有法人預估,台新新光金今年可望配發至少0.8元現金股利。
字級: A+|A- 台股進入四月天第一個交易日,從今年最慘跌勢中回魂,台積電、鴻海終止連日破底走勢、強勢反彈,不只權值股回溫,金融、軍工、記憶體、航運、資服等族群也迎接買盤回歸,台股今日(1)開高走高,強彈超過450點,站回21000點之上,成交量預估2800億元;櫃買指數也回神走揚逾2%。 權值股止血,台積電上揚近3%,收復昨日一半失土,鴻海反彈逾3%,重返150元水位,聯發科、緯創、光寶科、緯穎勁揚3~4%,日月光投控、廣達、聯詠、欣興、國巨、南亞、台塑、台塑化、中鋼上漲1~2%,世芯-KY則續弱,下跌逾1%,再破2700關卡,創3個月新低。 光學鏡頭獲大摩送暖,將大立光評等升至「優於大盤」,目標價上調14.3%至3200元,激勵股價勁揚4%,重返2400,玉晶光維持優於大盤評等,但調降目標價,股價仍漲逾2%; 日媒報導晶圓代工廠聯電傳有意與格芯合併,但公司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合併案進行,漲幅自5%收斂至2%,成交量躍升台股第二。 記憶體也帶量回穩,旺宏手握Swith2題材,急拉大漲近5%,華邦電、晶豪科、威剛、力成上漲2~3%,南亞科漲逾1%;新光金重返人氣王,「新新併」金管會點頭,拚7月底前合併,股價跳空勁揚3%,10點前成交量已逼近10萬張,位居第一,台新金漲逾1%,元大金、凱基金、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也上漲1~2%。 中共今日起再度於台海周邊聯合演訓,國防軍工股飆高,寶一、晟田鎖上漲停,邑錡、龍德造船、駐龍、亞航大漲6~7%,漢翔、千附精密、雷虎、台船勁揚3~5%;航運股走強,陽明指出今年長約價優於去年,股價勁揚3%,萬海、長榮、四維航、長榮航、華航也上漲1~2%。
字級: A+|A- 據外媒報導,國內晶圓代工大廠聯電與美國晶片製造商格芯(GFS)正評估合併的可能性,若成功,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消息激勵聯電ADR一度飆漲20%,終場漲幅收斂至9%;台股現股今(1)日開高帶量強漲7.5%,高點站上48元,創去年11月來新高。不過後續市場追價意願減弱,漲幅收斂至2%,截至上午11時30分左右,成交量9.3萬張,為台股第二。 《日經新聞》3月31日引述一份評估報告,有鑑於台海地緣政治關係持續緊張、中國力推晶片自主化政策,以及美國積極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為了確保美國能更順利取得成熟製程晶片,聯電與格芯正在共同探討合併的可能性,創造一家更具規模的晶圓代工公司,日經評估合併後的公司生產足跡將深入亞、美、歐洲。 日經還指出,兩家公司其實在兩年前就曾討論過相關事宜,但當時沒有任何進展;此外,報導中尚未披露兩家公司交易金額等細節,但目前美國、台灣的部分官員已知曉此案。根據研調機構數據統計,若聯電與格芯名列全球第四、第五大晶圓代工廠,若成功合併,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工廠,一舉超越三星電子與中芯。 不過這筆併購案種種潛在挑戰,地緣政治方面,需要經過中國和台灣政府的監管審查及批准;資金方面,格芯的市值約為200億美元、聯電約為170億美元,兩家公司皆需要高規模資本支出,且格芯沒有足夠現金來收購聯電,最終可能還得透過舉債或稀釋股份來完成交易。 對於相關消息,聯電最新表示公司拒絕回應相關市場傳言,但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合併案進行」。此外業界指出,格芯和聯電合併只是單純規模增大,雖然能站穩成熟製程的腳跟,但沒有任何互補性,認為或許與英特爾合併、或是三方整合,會是相對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