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養生風潮興起,被譽為“東方橄欖油”的苦茶油,成了市場寵兒。在嘉義梅山,這位茶油農凃淑靜,二十年前接手公婆的油廠,她與小農契作,採友善耕作種植大果油茶樹,並以古法榨油,每年能產出上千公噸茶油,還開發拌麵醬、香皂等用品,不僅外銷日本、美國等十六國,更連續六年獲得食品界奧斯卡金獎肯定。帶您來看,這位油廠媳婦如何將台灣茶油推向國際!
金黃色的茶油雞湯,在鍋裡沸騰,隔著老遠就能聞到勾魂的肉香。
為了做出養生的茶油雞湯,從栽種油茶樹、烘焙油茶籽,再到壓榨出第一道新鮮的金黃色茶油,每一步都不容馬虎。
來到嘉義梅山的油茶園,翠綠的山坡上,錯落一棵棵油茶樹,枝條上結滿了一顆顆沉甸甸的果實。
茶油農凃淑靜:「我姑且把它稱為梅山一號,它長得很像小蘋果,圓圓紅紅的,然後很漂亮肥肥的,看起來很討喜,那我們這個是豐產型的,這是我們力推的品種,這是我們研究十年出來的種苗,之前我到嘉義中埔鄉去看,它一棵樹長出188顆果實,一顆種子就可以長那麼多,而且生命力又強。」
油茶樹大都長在陡峭的山坡,每一顆油茶籽都得靠人力採摘。
茶油農凃淑靜:「是啊,我們確實是人工採收,就是你看這裡面有十幾個人都在裡頭採,我們還有一些我們當地的婆婆媽媽也都來幫忙,因為現在農忙的時候,需要很多人力,那就需要有經驗的人來幫忙,那這邊已經種了十年了,所以其實很有經驗。」
採回來的油茶果,需好好享受日光浴,經過曝曬把水分蒸發才能榨油。
在烈日下,凃淑靜彎著腰賣力的用耙子把一顆顆茶籽翻面,辛勤的身影,和她以前在證券公司工作大不相同。如今會在油廠製油,是因為當初捨不得過世的婆婆辛苦。
茶油農凃淑靜:「婆婆經常會跟我講她過去的事情,那講著講著就會哭,哭了之後我就會跟著她一起哭,因為她說她嫁過來時候很辛苦,那時候就是我公公願意做,那其他的兄弟姊妹們,都沒有意願來承接油廠,因為我們的工作都是耗盡體力的,那慢慢的那些兄弟姊妹,就搬出去了,或結婚到外縣市去,那就剩他來承接這個事業。」
茶油農凃淑靜:「根據我們過去幾十年來的經驗,苦茶油它一定要經過加溫加熱下去炒,因為外面很多人說是冷壓的油,其實它是經過正己烷異丙醇,然後經過有機溶劑去做萃取,所以這樣子的油,是用在化工上或者是化妝品上是可以的,但是因為我們是食品級的,所以一定要經過一些溫度,然後炒過破壞細胞膜,粉碎之後再進行壓榨,這樣子的油才算是食品級的。」
苦茶油的發煙點高達230°C左右,適合高溫烹調,用來煎豆腐美味又可口。除此,凃淑靜也開發拌麵醬,讓茶油香氣與麵條結合,吃來層次豐富。他們也將茶油融入生活用品,做出苦茶油香皂,把茶油的好處發揮得淋漓盡致,好品質更獲得食品界奧斯卡Monde Selection金獎殊榮。
如今他們的茶油,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更成功打入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十六國。只是近年來氣候變遷,使得茶樹生長受到影響。
茶油農凃淑靜:「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從業以來三十幾年遇到第一次,那年乾旱沒有雨水,那雨水沒有的話,就會影響到他的茶籽裡面的飽和度,然後產量又少成本又高,那一年真的是很辛苦,而且整個價格又拉上來,你同樣用100斤就可以原料就可以做出這麼多的油,那時候一定要用150、123斤的原物料才能夠做到同樣的產量,那一年100斤只能做出15斤的油,我就遇過那麼印象深刻的一次,那可是沒辦法也得熬過去。」
過去,一百斤茶籽能產三十斤茶油,如今卻因為氣候變遷而減產,面對氣候戰,他們成立合作社匯聚眾人力量,抵禦這場風暴,不僅要穩定產量,更能促進交流提升品質。
茶油農凃淑靜:「因為我們希望農民種植之後,可以增加一些收入,然後改善生活,這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希望他們把最好的品種拿來種,然後種植之後好好照顧它,然後你看最近我們下面,整個那邊還有很多很多人都來幫忙,我覺得這就是種植油茶樹很大的意義。」
這不僅是與農民一起共榮共好,更重要是能好好守住公婆留下來的茶油味道,讓這份來自嘉義梅山的茶油香,飄香國際,讓世界都知道台灣茶油的好。(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