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最前線新聞
台中海線邪惡滋味 Q彈米糕肉燥噴香
軟嫩的豬皮加上Q彈的米飯,吃起來肥而不膩,帶點微黏的膠質感,搭配鹹香四溢的滷汁與辣椒醬的提味,整個層次豐富有變化!(記者吳承恩/攝影)
▲軟嫩的豬皮加上Q彈的米飯,吃起來肥而不膩,帶點微黏的膠質感,搭配鹹香四溢的滷汁與辣椒醬的提味,整個層次豐富有變化!(記者吳承恩/攝影)
字級:
A+
A-

來到台中海線,一定不能錯過好吃的米糕!位在梧棲的這間米糕店,不只滋味迷人,還〝自帶光圈〞擁有超高顏值,軟嫩的豬皮加上Q彈的米飯,吃起來肥而不膩,帶點微黏的膠質感,搭配鹹香四溢的滷汁與辣椒醬的提味,整個層次更有變化!另外,這裡的小菜也同樣美味,現包的乾餛飩,肉餡紮實多汁,淋上香氣十足又微辣的辣椒,很是開胃。



米糕百百種,但自帶光圈的米糕,您吃過嗎?這間位在台中梧棲的筒仔米糕,粒粒分明、鹹香軟Q,入口即化的豬皮,彷彿金色光圈般閃亮耀眼,再搭配一碗乾麵,還有料多實在的肉羹湯,就是海線最道地的美味。

顧客 葉先生:「這家很有名,我們聽說這家東西很好吃,慕名而來。」

顧客 許先生:「第一次是朋友帶我來吃的,來了之後,我是照推薦的經典組合,米糕、乾麵、肉羹湯,沒想到一試成主顧。」

顧客 陳先生:「當初是因為這個米糕很漂亮很吸引我,它算是海線這邊,米糕裡面不油不膩,也不會很鹹。」

被客人讚不絕口的米糕,到底有什麼魔力呢,老闆楊博閔說,選米可是致勝關鍵。老闆 楊博閔:「我們這個米是屬於圓糯米,它的口感是屬於軟Q的。」

老闆再三強調,泡好的圓糯米得遵循古法,把它們倒入木桶燜蒸,味道才夠香。老闆 楊博閔:「米糕是傳統的東西,老一輩所留下來,就是用木製去做,比較有味道,所以我們一直都是用木製東西來蒸,它有一種香氣在。」

米糕裡的配料,也是口感和香味的來源,滷好的豬皮放進白鐵筒,繞成一個美麗圓圈,接著擺放紮實瘦肉,最後才能裝填煮熟的米飯。

老闆 楊博閔:「現在就是要把我們的米,裝進去桶子裡,然後它也調味好了,最後步驟就會送進蒸籠裡面,再蒸一次。」

高顏值的米糕一上桌就吸引眾人目光,黏糯又緊實的米飯,吸飽滷汁精華,吃來Q軟通透,在口中濃得化不開,油蔥酥的香氣,縈繞在唇齒之間,配上滷到軟嫩的豬皮,滿滿膠質,鹹香又黏嘴,加上店家自製的辣醬,滋味變得豐富迷人,滿口都是幸福。

顧客 許先生:「口感也是蠻好的,米粒很Q彈,它的滷汁很入味,它的肉雖然看起來很軟爛,但是吃起來不會油膩。」

午餐時間逼近,廚房的活多到數不清,楊博閔拼速度也拚手速,熱騰騰的米飯才剛蒸好,就得趁熱裝進白鐵筒,他秀出早已長繭的手指頭,笑說這就是經年累月的最佳印記。

老闆 楊博閔:「這就是累積經驗所留下來的一個記號,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成長,這是辛苦的代價,客人喜歡吃我們家的東西,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曾是牛奶經銷商的楊博閔,二十幾年前景氣低靡,生意越來越難做,被現實逼迫的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新方向。

老闆 楊博閔:「當初在做牛奶經銷商,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接觸很多的小吃類,但是跑這麼久覺得還是自己家鄉的米糕最好吃,所以就想說換個方向,餐飲業做做看。」

好不容易創業開店,老天爺卻沒有多加眷顧,反倒是無情的考驗接踵而來。老闆 楊博閔:「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順遂,也換了好幾個位置,最遠到花蓮,那時候覺得每搬一次家,就好辛酸好累。」

剛創業的那些年,楊博閔就像漂泊的船,找不到港口靠岸,但生性樂觀的他仍舊相信,只要不顧一切的勇往直前,一定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落葉歸根的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打拚,小吃店生意越做越好,不少熟客吃米糕時,還會搭配這盤下飯的乾餛飩。

老闆 楊博閔:「乾餛飩我們下面會鋪豆芽菜,餛飩煮好之後,會搭配芹菜,加上特製的辣椒,大家說的炒手就是這麼一回事。」

餛飩肉餡新鮮又充滿肉香,一入口,鮮嫩滑口的外皮,馬上在嘴裡化開,蘸點辣椒,辛麻的口感刺激味蕾。

顧客 許先生:「它有點類似炒手,肉蠻好吃的,外皮不會到很軟爛,加上豆芽菜,吃起來是比較清脆爽口的餛飩。」

二十二年前,楊博閔一頭栽進米糕的世界,小小一碗米糕,不只有華麗的外表,更有讓人魂牽夢縈的好滋味。

(記者張婷瑗、吳承恩/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台中沙鹿排骨酥麵 軟綿透爛俗擱大碗
一大盆鐵碗裡彷彿不用錢般豪邁鋪滿六、七塊排骨酥,浸泡在鮮甜湯頭中。(記者許惟凱/攝影)
▲一大盆鐵碗裡彷彿不用錢般豪邁鋪滿六、七塊排骨酥,浸泡在鮮甜湯頭中。(記者許惟凱/攝影)
字級:
A+
A-

台中沙鹿有一間開業十多年的低調小吃店,不但CP值爆表,還藏著在地人許久沒吃就會懷念的好滋味!招牌排骨酥麵,大碗公裡豪邁鋪滿六、七塊排骨酥,吃來軟綿透爛,一咬就化開,湯頭色澤看似清淡,味道卻濃郁鮮美,配上吸附著排骨酥湯的麵條,吃來好滿足;這裡的滷肉飯更是老饕的最愛,油亮亮的滷肉加上給得大方的筍絲配菜,幾乎看不見白飯的存在,肥滋滋的滷肉入口即化,搭配清爽筍絲恰到好處,讓人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

老闆娘 陳庭以:「阿伯他們兩個滷肉飯,加蒜泥的喔,裡面一個滷肉飯;雞肉飯還要一個排骨酥湯,排骨酥湯不要豆芽。」



台中沙鹿鎮南路上,在地人最愛的小吃店,還沒到用餐時間,生意已經好到爆棚,人潮強強滾。

老闆娘 陳庭以:「今天換人來了喔,三千(三百) 來謝謝。」看客人不足為奇的神情就知道,這樣的玩笑話,只有熟客才懂得接招。

老闆娘 陳庭以:「因為我是誠實店家,單價都乘以十啊。」

鐵皮屋裡,排骨酥麵、滷肉飯、羹湯小菜一出爐,熟客們自動排起熱鬧隊伍,一袋一袋的買,老闆娘陳庭以一刻也不得閒。

顧客 王小姐:「我吃很多次了,很好吃,一個人來吃排骨酥麵,一碗吃不完。」

顧客 蘇小姐:「我們在外面吃,都一小塊而已,她就不怕人家吃,很大塊,我們吃好幾年了。」

彷彿不用錢般,一大盆鐵碗裡,豪邁鋪滿六七塊排骨酥,浸泡在鮮甜湯頭中,伴隨油蔥和香菜香氣,饕客咀嚼著口中的排骨酥,吃得津津有味,這些可是陳庭以,每天用新鮮溫體豬肉,醃漬而成的。

老闆娘 陳庭以:「蒜頭、醬油,還有一定要加酒,讓它比較沒有腥味,還有我們的獨家秘方。」

好幾種中藥材配方混合,濃郁卻不刺鼻,陳庭以說,機器醃漬,吸附更加均勻,入味一夜,就能下鍋油炸。老闆娘 陳庭以:「油溫我都用160至170,才不會讓人家覺得,吃起來是油膩膩的感覺。」

排骨酥在油鍋中恣意翻騰,漸漸換上金黃色外衣,炸到酥酥脆脆的,才能起鍋分裝。

老闆娘 陳庭以:「我不習慣看排骨酥少少的,我喜歡看滿滿的,所以都會一直塞一直塞,塞到不能塞為止,(可是這樣成本很高耶)所以才要以量制價。」

排骨酥倒入鐵碗公,綴點香菜,澆滿熱湯,甘美原來得來不易。

顧客 柯小姐:「其實它蒸得很軟爛,都入口即化,而且我剛剛算了,大概有七八塊,而且塊頭都滿大的。」

燉煮得軟綿透爛,像中了化骨綿掌般,一咬就化開,麵條吸附著排骨酥湯,湯頭的色澤,雖看似清淡,味道卻特別濃郁鮮美,順口的讓人一喝,就停不下來。

顧客 柯小姐:「湯頭其實它有加油蔥、蒜泥,味道還滿足夠的。」

傳統的舊式小吃店,掌勺人陳庭以,十多年前其實在做成衣加工,下班後又到肉羹店兼差,這才發現自己對吃的很有興趣,決定出來闖一闖。

老闆娘 陳庭以:「那個時候就做肉羹,還有滷肉飯而已,就慢慢的一直在增加,因為當初我只有做羹而已,從開始一天兩千多,一直爬到現在。」

歷經長達六、七年的黑暗期後,一個因緣際會下,陳庭以端出自己最愛的排骨酥麵,不手軟的用料,才讓在地人開始口耳相傳,網紅、youtuber也相繼來報到。

老闆娘 陳庭以:「因為我們到外面吃排骨酥,小小的都是骨頭,我就跟豬肉商講說,我要有骨頭也要有肉的,不要切太小看起來很小氣,我覺得這樣比較霸氣。」阿莎力的個性,讓陳庭以和老客人們都成了好朋友,小吃店的生意越漸發燙,也吸引不少觀光客朝聖。

招牌滷肉飯也是老饕的最愛,油亮亮的滷肉,加上給得大方的筍絲配菜,讓人幾乎看不見白飯的存在,肥滋滋的滷肉,入口即化,沒有豬肉的油騷味,搭配清爽筍絲恰到好處,讓人一口接著一口,停不下來。

顧客 黃小姐:「很入味,他的滷肉就是很軟,滷得很爛。」

十年磨一劍的陳庭以,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這一道道小吃,承載著她最純粹的情感和夢想,來到沙鹿,除了吃得到俗擱大碗的平價美味,還有濃得化不開的人情味。

(記者劉苡青、許惟凱/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詠春傳人Q彈手勁麵 牛腩番茄剛柔並濟
番茄牛腩麵Q彈勁道麵條,包覆著濃濃茄汁,一入口滿嘴鮮甜滋味,相當過癮。(記者吳承芸/攝影)
▲番茄牛腩麵Q彈勁道麵條,包覆著濃濃茄汁,一入口滿嘴鮮甜滋味,相當過癮。(記者吳承芸/攝影)
字級:
A+
A-

台北內湖有家營業超過一甲子的老牌牛肉麵,每到用餐時刻人潮總是絡繹不絕!招牌番茄牛腩麵,有著別家吃不到的獨特口味,番茄湯底濃郁醇厚,蛋嫩肉香甜,家傳的手勁麵條更是現點現切,吸飽濃濃茄汁!深受老饕們喜愛的還有這道千層蔥油餅,餅皮脆口還有濃濃麵和蔥花香氣,搭配椒麻雞一起吃,層次豐富萬分。更特別的是,老闆林海龍可是詠春高手,葉問徒孫第三代。

顧客 陳先生:「從小學六年級到現在,大概也三十多年了,那邊一個小市場的鐵皮屋就吃到現在。」



顧客 吳先生:「它的手打麵吃起來非常有嚼勁,牛肉煮得也非常的有口感,所以吃起來,跟麵搭配起來,非常的不錯。」

台北捷運港墘站附近,這間老牌麵館,用餐時段生意總是強強滾,吃麵的人得耐心等候,因為每一碗都是現點現做。

第二代老闆娘 穆蘭:「我們家的麵很Q,也比較難煮,要煮差不多四、五分鐘,煮好以後再放一下,麵還是很Q,因為我們是四醒四揉的麵。」

來自於山東的穆蘭說,這道揉麵技巧其實是父親傳承給她,超過五十年的真功夫,如今交棒到先生和孩子手裡,哪裡該用力,何時指頭又該放鬆,才能讓麵條Q彈有勁,還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第二代老闆 林海龍:「把腰跟身體所有的力量,發在麵糰上面,然後去把它揉開,因為手的力量是有限,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

穆家的麵條費工又費勁,嚼勁十足的好口感,吸引不少客人特地前來大飽口福,但前提是,還得搭配他們精心熬煮的番茄牛肉湯頭,才算絕配。

第二代老闆娘 穆蘭:「我們都選用最好的牛番茄,炒出來以後,那個茄紅素出來,它的酸味還有甜分,就會比較香。」

牛肉湯頭也是穆蘭放進了大量牛肉和牛骨,熬煮至少十二個小時,才會濃郁清甜不膩口。

第二代老闆娘 穆蘭:「我們牛腩整塊下,才會保持肉裡面的水分,不會流失的那麼快。」

穆蘭特別選用台灣黃牛腹部,油花分布均勻的肌肉,吃起來才會軟嫩,再加上一顆蛋花,讓整碗番茄牛腩麵更添美味,豔紅的番茄湯頭,光看就相當誘人,Q彈勁道的麵條,更是包覆著濃濃的茄汁,一入口滿滿番茄鮮甜滋味,蛋嫩肉香甜,還能搭配店內各式小菜,相當過癮。

顧客 陳小姐:「麵條雖然不是手工寬麵,可是它蠻有咬勁的,吃湯麵的時候吸飽湯汁,不會覺得很軟爛,牛肉也處理得蠻好,是屬於有勁道的那種牛肉。」

穆家老一輩家傳下來的料理,還有這道千層蔥油餅,倒進的雞油可是讓餅皮香氣十足的美味秘方,鋪上蔥花捲起後再擀平,接著放上煎臺煎到酥香。

煎得金黃酥脆的蔥油餅,散發陣陣蔥花香氣,咬下去喀滋作響,每一口都麵香十足,越嚼越有滋味。

顧客 陳小姐:「它們家蔥油餅蠻特別的,比較像是半煎半炸,所以它的皮是比較酥的,口感蠻層次分明,然後調味比較清淡,不會太鹹。」

單吃蔥油餅還不夠,也可以搭配他們,有著濃郁芝麻香氣的椒麻雞,雞肉嫩滑入味,辣中帶酸,搭配蔥油餅一起吃,能吃到餅皮酥香和雞肉的麻辣,口感層次豐富。

第二代老闆娘 穆蘭:「一開始就是山東燒雞延伸過來,所以我們的椒麻雞跟外面不一樣,外面的椒麻雞都用炸的,我們的不是。」

場外則是穆家女婿林海龍坐鎮,身為廣東人的他,當初可是隨著妻子飄洋過海來到台灣,更讓人訝異的是,他其實是個詠春高手,葉問徒孫第三代。

第二代老闆 林海龍:「我當初在香港是開詠春拳館,然後我師傅是黃純良,就是你看葉問電影第二集,大徒弟的黃良就是我師傅,那個年代詠春拳在臺灣也沒有人認識,那我們就先把餬口的工作先做。」

林海龍放下一身功夫踏進料理界,也把自己的家鄉味,潮汕滷味帶到台灣,如今由兒子接手滷製。

第三代林曜暘在滷鍋裡放進蒜苗、香葉、秘製滷包,讓鴨肉熬煮一身濃厚滷香。

顧客 蔣先生:「我覺得它非常入味,吃起來不會柴,如果喜歡吃滷味的人,應該都會蠻喜歡的。」

穆蘭一家人把思鄉情懷融進料理中,就是要讓客人吃進嘴裡時彷彿回到過去,帶大家重溫記憶裡,那最美好的動人滋味。

(記者郭佩凌、吳承芸/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