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擁有"稻米王國"美名,每年能生產超過一百萬公噸的稻米,但伴隨而來的稻殼與稻稈,卻成了龐大的農業廢棄物。過去,常被農民就地焚燒或掩埋,造成環境負擔,於是有農業生技業者,將這些不起眼的稻殼,變成貓小孩的環保貓砂,不僅有助解決傳統礦砂難以分解、污染環境的老問題,也為農廢再利用找到新的解方。
貓咪,是不少人生活中療癒心靈的陪伴,根據農業部調查,台灣寵物貓數量年飆升5成,突破130萬隻,隨著貓咪數量上升,貓砂用量也跟著提高。
貓中途之家負責人陳人祥:「一般我們現在看到市售的環保貓砂,一包大概在 2.5公斤上下,最大到3公斤,這個量大概就是一隻成貓一個月的使用量。」
市面上的貓砂有95%仰賴進口,用量最大的就是由天然黏土礦物做成的膨潤土貓砂,俗稱"礦砂",它吸水性好,但無法被生物分解,對環境造成負擔。
貓中途之家負責人陳人祥:「現在的做法也都是只能丟垃圾桶,它結塊之後你把它鏟起來倒進垃圾桶,隨著垃圾袋送去焚化爐燒,但實際上這個東西本來就不能燒。」
如果把膨潤土貓砂想像成一顆顆小石子,不僅焚化爐燒不動,若丟進垃圾車還會損害車子的壓縮系統,減少車輛壽命,因此不少業者也研發出像豆腐砂、紙砂等,能沖入馬桶分解的產品,或是運用在地資材,做成可分解的環保貓砂。
台灣以農立國稻米素有"國糧"之稱,每年總產量約110至150萬公噸,以北台灣的宜蘭地區來說,三星鄉就是重要的產稻重鎮。
宜蘭三星鄉長李志鏞:「三星鄉栽種稻穀的總面積大概2,100公頃左右,每年產量將近12,600公噸的稻穀,這些稻穀早期碾成白米之後,一般就是燒掉,所以在去年我就請青農回來研究,希望能把稻殼再利用,也讓青農有更好的收入。」
不過,要將稻殼廢為寶做成貓砂,最大的關卡就在改變它的質地。
農業生技業者蔡瀚霆:「我們透過物理性的摩擦,讓稻殼的蠟質自然消失,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技術,其實初期我們嘗試了各種方法,花了不少功夫才找到解決方案,光是處理稻殼的問題,還有開發改質設備,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如果把做好的稻殼貓砂和一般市售貓砂,加水做結團力測試,會發現結果不同。
農業生技業者蔡瀚霆:「第一款是我們的稻殼纖維貓砂,它在吸水時會膨脹並結團,團塊結實度比較好,市面上的產品則常出現小碎塊。」
接著,再把兩組放入水中,倒數一分鐘測試崩解力。農業生技業者蔡瀚霆:「我們剛剛在測試稻殼纖維貓砂和坊間貓砂的溶解速度時,時間都一樣是一分鐘,結果發現稻殼再生纖維貓砂的溶解速度比較快,會有一些毛邊,沖馬桶時就能自然分散,但另一款坊間貓砂,在一分鐘後還沒完全溶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飼主擔心會堵塞馬桶。」
用在地稻殼變身環保貓砂,不僅幫農業廢棄物找到新出路,或許這只是個小小的案例,卻帶來更多啟發,讓更多資源被好好善用,為環境永續邁出一小步。(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