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錢線百分百
被判死刑的麻芛文化 農創能再起死回生?
字級:
A+
A-

你喝過"麻薏湯"嗎?這碗甘甜微苦的湯,是老台中人記憶中的夏日滋味。但你可能不知道,"麻薏"其實是黃麻的嫩葉,早在日據時期,黃麻栽種面積,曾超過兩萬甲地,是重要的經濟作物,但隨著塑膠工業崛起,麻繩、麻布袋被取代,黃麻面積大幅縮減。儘管二十年前,台中農會試圖推廣,但成效有限,可能再過十年,這項作物將在台灣消失!

青農陳君如:「搓麻芛的話,就像我們洗衣服一樣,一手壓著往前推,要有一點力道,它剛開始揉的時候需要一點力道,然後你會發現它的顏色會越來越深。」

大小朋友手裡搓的,不是路邊的葉子,而是一種夏季限定的綠葉,稱為"麻芛",台語叫做"麻薏",是黃麻的嫩葉,聽起來有些陌生,但在埃及,它可被尊稱為"國王菜",只是到了台灣卻快要走入歷史。

楓樹腳協會理事長江鳳英:「這地方是高鐵附近的南屯中和社區,這地方是台中市政府講的高鐵專用門戶,麻薏它的栽種基地,基本上是從豐原開始,以前豐原有布袋會社,然後到烏日這地方也有一個布袋會社,這兩旁的居民他們基本上都會種麻薏,以前種的時候它是好幾個甲,那目前為什麼不見了?第一個是因為它它被替換掉了,當塑膠出現的時候,這個東西就已經沒有價值了。」

為了不讓麻芛消失,長年推動社區改造的江鳳英,衝第一線跑到田間,鼓勵農民栽種,還帶一票熱血的耆老們動起來,掀起麻芛文化的復興運動。

楓樹腳協會理事長江鳳英:「我很開心,我們的麻薏文化有傳承下去,所以我們很認真去做這件事情,你看我們現在就是跟阿公阿嬤一起挑揀麻薏,等等樓下廚房就可以煮給我們吃麻薏湯。」

楓樹腳協會理事長江鳳英:「因為這個東西是思念的文化,那如果每一個人都願意,在這個思念的季節裡面,把台中的思念文化做出來,那每個人都可以做,只是你要動腦一下,你可以做什麼,像是餐飲科的小朋友,他做了一個麻芛的蛋糕,或是麻芛的西點麵包出去參賽,最後他又可以幫助他得獎,然後評委教授是台中人就問小朋友,為什麼你要做麻芛蛋糕?小朋友說,我的祖母喜歡吃,我想利用我的技術去做一個不一樣的糕點,給我的祖母吃,這是一種孝念。」

這份用心,讓麻芛重新活了過來,但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台中市農會也曾為這一個味道努力過。

台中農會總幹事廖述宗:「以麻薏的話,我們現在是變成說以文化的傳承為主,如果你是說要以經濟效益來說,其實一般的農民,他認為麻薏的經濟效益不足以提供他整個生活所需,所以說漸漸的就沒有人願意來種植。」

但要讓麻芛重回大家的生活,還需更多人努力,有店家把嫩葉磨成細粉,做成透心涼的冰沙,還有香甜濃郁的冰淇淋,也有糕餅師傅大玩創意,把這一抹綠融入糕點,玩出新高度,變成獨一無二的台式抹茶點心。

青農陳君如:「走這邊過來好了,來!我們走這邊進來,這是我們的黃麻田,我們黃麻有分兩個品種,一個是圓蒴果,一個是長蒴果,然後我們比較常吃到的品種,是圓蒴果。」

除了把麻芛做成療癒系甜點,也有年輕世代加入,用行動推廣麻薏的食農教育。

青農陳君如:「我回家之後開始推麻芛文化,因為它是蠻在地的東西,大家想到台中南屯就會想到麻芛,所以我希望以一個農夫的身份去推廣它,讓更多人認識,當然你推廣的時候需要一個過程,它不會單純的就是說,我告訴你這是黃麻就這樣,一定需要花時間去慢慢推廣。」

推廣麻薏這一條路並不輕鬆,它不是網紅打卡美食,也不是快速變現的搖錢樹。但對台中人來說,那一抹濃稠甘苦的綠,是記憶中阿嬤的味道,只要我們願意去品嘗、去認識它,這一股味道就不會消失。(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