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吃過口感像梨子的苦瓜嗎?雲林西螺,有位"苦瓜教父"吳秋榮,花三年不斷授粉改良,培育出外型小巧,口感清脆的"蘋果苦瓜";他不只改良品種,還發明"三瓜一體"嫁接法與"錏管棚架",不只讓瓜棚不怕風吹雨打,產季也不受氣候干擾,一年四季都能生產,還讓他因此獲得神農獎肯定。來看,苦瓜教父如何培育出,口感有如水果的"蘋果苦瓜"?
苦瓜農吳秋榮:「我們的蘋果苦瓜比較偏圓形,跟外面較長的白玉苦瓜不同,比較適合小家庭食用。」
吳秋榮培育出的蘋果苦瓜,外型圓胖、表面有突出亮眼的顆粒,口感更是完全顛覆傳統苦瓜的苦澀味。
苦瓜農吳秋榮:「現在這樣吃就很好吃,很像在吃梨子很脆,微微一點苦但是很甜、很清甜。」
吳秋榮種苦瓜超過五十年,從山苦瓜、原生種苦瓜,到市場主流的白玉苦瓜,樣樣精通,但傳統苦瓜味道苦澀,於是在九〇年代,他決定改良品種。
苦瓜農吳秋榮:「那時候政府為了要推行,小倆口兩個孩子恰恰好的生育政策,人口減少之後,我就想辦法說能不能改良比較小條、比較可愛一點的苦瓜,結果我是用山苦瓜還有白玉苦瓜,來將它改良。」
經過不斷實驗與碰壁,吳秋榮終於在二〇〇四年,培育出個頭小、可以兩個人吃得完的蘋果苦瓜,不只外型討喜,也大大降低苦澀味,讓他獲得農業界奧斯卡最高榮譽的"十大經典神農獎"。
然而,在改良品種前,吳秋榮曾摔過一跤,早期他採用畦溝種植苦瓜,容易得到病蟲害,後來改用竹架栽種,卻在一次嚴重的韋恩颱風中,讓瓜田全泡湯。
苦瓜農吳秋榮:「在耕種期間,遇到那年嚴重的韋恩颱風。原本苦瓜長得很好,結果颱風一來全部倒光光,都沒辦法採收,非常捨不得,好好的苦瓜都沒了。」
當時三分地的苦瓜田,損失超過三十萬元,逼得他不得不開始尋找抵擋颱風的解方。
苦瓜農吳秋榮:「所以我就去想,該如何抵禦颱風延長收成時間,所以那時候開始,有人在辦桌搭棚子,想說就用這個方式看能不能做個瓜棚,才開始來研發做錏管隧道式的棚架。」
他用做排水系統的錏管取代竹子,做出活動式的隧道棚架,不僅能抵擋風吹雨打,還能延長收成時間。此外,他還研發出"三瓜一體"的嫁接法,利用絲瓜或南瓜強壯的根系,幫苦瓜在生長後期延續生命,讓生產能全年無休。
苦瓜農吳秋榮:「就是絲瓜削成V字形,然後先在這株苦瓜上倒著切一刀,會切出V字形,然後這個絲瓜也切成V字形,再將兩個接起來。」
這項嫁接法也讓蘋果苦瓜的產量提高。苦瓜農吳秋榮:「通常那正常管理,以一分地來講,一年能有三、四千斤左右。我們蘋果苦瓜採回去,做最平常的料理,就是我們如果在炒鹹蛋也是非常好吃,比一般白玉苦瓜更好吃。它吃起來,你只要我們炒鹹蛋,料理好的口感很甘甜,吃起來更加鬆軟,吃起來更加好吃。」
金沙苦瓜是熱炒店經典菜色,吳秋榮選用口感清脆、苦味較淡的蘋果苦瓜料理,讓整道菜少了苦澀味,除了炒鹹蛋黃,他還推薦另一種吃法,能保留苦瓜的原汁原味。
苦瓜農吳秋榮:「我們削成薄片削起來之後,再把薄片冰鎮。」冰鎮後的蘋果苦瓜色澤鮮亮,口感清脆有如脆梨,就像在吃水果一樣清甜爽口。
吳秋榮花半輩子種植苦瓜,培育出的蘋果苦瓜雖然味道不苦澀,但對他來說,務農這條路從來就沒有甜過,從品種改良到氣候應對,他讓苦瓜從逆境中長出轉機,不只改變苦瓜的命運,也幫農民找到一條新的出路。(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