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有項獨特的傳統工藝,叫做”剪黏”,也被稱為”東方馬賽克”,它是用敲碎的碗片將破碎的陶瓷片,經過巧手剪裁,再黏在灰泥上,打造出色彩繽紛又立體的裝飾藝術。在嘉義,有位國家級匠師董添益,他憑著精湛手藝,將青龍、鳳凰、八仙等神像,雕塑得活靈活現。只是,這些泥塑都要在屋頂施作,師傅不僅不能怕高,還需忍受風吹日曬。跟著鏡頭,帶您來看這些龍鳳神將,是怎麼拚貼出來?
剪黏師傅在兩層樓高的屋頂上創作,不只要頭戴安全帽,還要學會飛簷走壁,在傾斜45度角的斜坡上走動,就像在負重爬坡,環境四周還要搭起密密的鷹架,對安全不敢掉以輕心。
剪黏師傅董添益:「危險是在工地多少都會有危險,有同業在淡水,他搭這個竹架,他竹架老舊了,結果它斷掉,頭先下去就完蛋了。」
這種把命懸在半空中的工作,董添益做了五十多年,他用半輩子雕琢出屋脊上盤踞昇騰的青龍、脊堵上威猛的老虎,還有展翅欲飛的鳳凰,每一只都活靈活現,特別是國定古蹟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的青龍,更是他的經典之作。
剪黏師傅董添益:「早期都是用我們吃飯破掉的碗盤,拿來當這做剪黏的材料。」
要學會把動物的眼神,刻劃進剪黏賦予它生命力,需要深厚的底子,董添益十六歲起,從最基礎的攪拌水泥開始,一步步跟師傅學。
剪黏師傅董添益:「既然我們要學這項技藝,我自己也很煩惱,不知道能不能學會,我想說如果要學,那就要仔細學,那時小時候就這麼想,想說要認真學,自己晚上都偷偷研究,然後有空閒時,自己練習畫花鳥,用簿子繪畫,畫那些圖案。」
從平面繪畫慢慢做成立體剪黏,像是脊堵上象徵好運的喜鵲,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八仙過海,如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及藍采和等經典人物,都是他慢慢刻劃出來的。
剪黏師傅董添益:「我對這剪黏很有興趣,畢竟我們小時候就是做這一途的,你說職人精神的話,就是說我這個東西既然我學到了,我就想要認真做到好,所以說從頭到尾,我拿到案件之後,我都是親力親為做好。」
這份親力親為的職人精神,讓他的作品格外有生命力,像這尾在西施堵上的小龍,每片鱗甲、每根龍鬚,都能看出師傅的講究。
剪黏師傅董添益:「這只龍它是按照古體下去製作的,就是說以前的龍眼睛都會用紅色做襯底,以前老師傅都是這樣,它眼睛都會襯一個紅色,這一只叫做九鯉化龍,這只鰲魚,鰲魚已經有龍頭了,然後過龍門,然後化作這條龍。」
剪黏泥塑不好做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三維空間的想像,要精準切割瓷片,又要懂色彩學,是一門門檻不低的傳統藝術,這也造就這門技藝傳承不易。
台藝大古蹟系主任洪耀輝:「因為時代不同了,現在年輕人要學也很少,老一輩也都老了,年輕人現在這個時代都是3D的時代,對這個傳統老工藝比較興趣缺缺,他們就不想學,不像我們以前就是去學這個,是為了謀生。」
為了不讓剪黏走向時代的眼淚,董添益走進校園,將畢生心力透過手把手的教學,不藏私的傳授給年輕一代。
剪黏師傅董添益:「我們說真的,如果學生有認真在學習,我們感覺說我們也很樂意,不會的話我們會主動去教導,也感到非常安慰。」
憑著對剪黏藝術的執著,他的努力終於被看見,2022年獲得文化部全國匠師獎肯定。
剪黏師傅董添益:「我當然很開心,能夠獲得(時任)文化部長李永得頒發的獎項,以及新竹縣長楊文科頒發的獎狀,對我是很大的肯定,我們就是有付出,感覺說頒這個獎,雖然說是一張獎狀而已,但也讓我感到很高興。」
拿到這個獎,對董添益來說不只是肯定,更是前進的動力,讓他堅定的守護這門老工藝,讓剪黏的美傳承下去,永遠不會消失。(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