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股市現場
雜耍劍玉登世界舞台 二十連劍玉一次入魂
字級:
A+
A-

就算是迷你劍玉,也能輕巧完成高難度招式;接著拎著繩長 2 米多的巨型劍玉也能如舞如戲,這樣的反差,來自台灣劍玉師陳益銓。

不到 30 歲的他,十多年如一日,每天與這顆木球相伴數小時,練就令人瞠目結舌的技藝。即便至今,他仍謙虛地說:「我還沒有碰到我心中的天花板,我還在努力中。」

劍玉,源自日本,是以木球與三個杯狀凹槽組成的技巧玩具。它的起源竟與戰爭有關——日本爸爸上戰場前,會將劍玉留給孩子作為陪伴與希望的象徵。



對陳益銓而言,這不僅是一種表演道具,更是承載毅力、專注與沉著的象徵。他希望觀眾看見的,不只是精彩招式,而是劍玉精神本身。

「你會一直失敗,但你還是繼續,這就是毅力的教學。」

舞台上,他一次完成「20連劍玉」入魂,現場觀眾驚呼不已;但在鏡頭背後,是超過一年的日復一日、練到腰痠背痛的鍥而不捨。他從 10 顆球練起,光是第一次成功就花了整個上午。不是每一次都成功,但每一次他都一樣認真。

「球停住的那一瞬間,你必須感受得很清楚,然後,一鼓作氣。」

甚至,風吹草動都可能打亂節奏;越想讓球靜止,它越是叛逆。他笑說,這是一種「核心肌群訓練」與「極限耐性修行」。

誰能想到,這位國際劍玉高手,其實是從嘻哈舞社「誤入」劍玉世界?高三那年,他在一間服飾店初次接觸,意外地「上癮」——每次的成功感,都讓他忘卻前面數十次的失敗。

「我喜歡那種『成功一下』的成就感,勝過所有失敗。」

熱愛到連高中都沒畢業,只拿到肄業證書。他用行動說服家人,暑假先進劍玉工廠實習,親近職人,讓自己看見未來。

練習過程中,他甚至發展出「不穿鞋撿球」的撇步,因為一次失誤,球可能飛散四處,而彎腰撿球超累。對他而言,劍玉不只是表演,是生活的全部。

確定夢想後,他不像一般大學生悠哉度日,反而全心投入。短短兩年,就從新手晉升為台灣最年輕的七段劍玉師,並於 2015 年闖進劍玉世界盃,打入前 20 名。「我每次去比賽都是殺紅眼的。你做不到的動作,我就出那個來得分。」

架上的每一把劍玉,對他而言都是回憶。有的是陪他征戰歐洲的夥伴,有的是從世界各地表演者手中收來的簽名紀念品。他說,家中藏有超過 400 把,每一把都有自己的故事。

街頭演出時,他會揹著音響、扛著道具到處跑。有一次,原本省吃儉用兩年,是想跟在歐洲認識的日本體操表演者結婚,卻因對方受傷無法再演出,最終分手收場。那筆錢,最後成了他買表演車的資金。

「她說,無法接受自己不能表演,卻要靠我表演來生活。她希望我能連她的份一起努力。」從此之後,陳益銓不再是為打賞或掌聲而表演。他說,現在更在乎的是,表演結束後,觀眾是否和他在同一個頻率。

除了表演,他也樂於教學。他能用簡單的口訣,在 15 分鐘內讓初學者掌握要領。對小孩來說,劍玉不只是玩具,更是教具。有人說他表演完,不只好玩,還學到東西,這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以前觀眾覺得有趣;現在他們說,看完我的表演,覺得劍玉是一種能學習的東西。」陳益銓用十年時間,證明了即使只是「童玩」,也能站上世界舞台。他說,自己就像機器裡的小螺絲,雖不起眼,但只要持續轉動,就會發光發熱。「我希望劍玉,能讓更多人看見。只要努力不懈,小東西也能創造大大的價值。」劍玉萬歲!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從油漆工到銅鑼大師 獨創音階鑼享譽國際
字級:
A+
A-


午後的烏來山區,總會響起陣陣鑼聲與鼓聲,隔著南勢溪回盪在山谷間,彷彿為一場古老又嶄新的樂章揭開序幕。這裡,是台灣銅鑼大師吳宗霖的工作場,也是他與兒子吳宗栩共同守護的一片文化淨土。

一套外型像打擊樂器、卻需以弦樂邏輯演奏的「音階鑼」,是吳宗霖傾十年心力打造的作品。他把傳統廟會裡的大鑼,轉化為猶如鋼琴白鍵般的十三個全音。這種銅鑼不只要打得響,還要準、要柔和、要療癒。這背後靠的是黃銅材質的特性——不像青銅需高溫鑄造,黃銅能在常溫下以錘鍊塑音,使聲音更溫潤、穩定。

「它不是亂敲就好,是要懂得用鑼說話。」吳宗霖說。為了把鑼聲精準控制在國際音準範圍內,他隱居山林、苦修十年。



製鑼的第一步,是在一片銅板上,不斷反覆錘打出鑼臍——也就是鑼的中心音源。這聽來簡單的過程,實際上極耗心神與體力,稍有情緒波動,聲音就會失準。「調音前不能罵小孩,否則下錯判斷就前功盡棄。」他笑說。

如今年過花甲的吳宗霖,回憶起剛入行的衝動與天真——高中畢業進師傅家想賺點工錢,原以為半年學會,沒想到一路走到現在都還在學。台灣的製鑼技術沒有公式、沒有教材,全靠經驗累積,甚至要靠錯誤來學。「我現在已經快打到第88個半年了,還是不敢說自己完全貫通。」

儘管吳宗霖技藝精湛,台灣廟會文化式微、國際訂單急凍,銅鑼不再搶手。一家三口生活困頓,妻子不堪長年窘境選擇離婚。他坦言會抱怨「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沒人買?」,但說後悔,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這輩子已經夠精彩了。」

兒子吳宗栩原本夢想當廚師,但因親人一句話:「你不能走,要陪你爸」,他選擇留下。雖然語氣中充滿無奈,卻沒有怨言。「這門技藝,雖然要犧牲耳朵、手甚至健康,但我也看開了,走到哪就算到哪吧。」

除了音階鑼,吳宗霖還將製鑼技術轉化為藝術創作。他把剩餘的銅料敲打成獨一無二的銅雕「喜龍抱珠」,每一件作品都是純手工敲打成形。他說:「其他銅雕都是模具鑄造,我的是從銅板開始一槌一錘打出來的,這就是我們的特色。」他的銅雕不只展現匠藝,更讓銅鑼這門日漸凋零的技術延續至今。

每天下午四點,鑼聲如約響起這樣的「儀式感」,已在山林裡持續了十三年。為了讓銅鑼被更多人認識,他甚至開設工作坊教人製鑼、開放參觀,讓人們在鑼聲中靜心、療癒。

「當我敲下去的時候,心是被震撼到的。這一瞬間,人會進入一種專注狀態,那就是靜心。」吳宗霖相信,鑼聲不只是聲音,更是與內在對話的橋樑。

如今,兒子吳宗栩成為唯一的傳人,儘管他未必願意承擔父親留下的全部重量。「客人會問:你爸的技術,你有學起來嗎?」這句話,讓他明白自己肩上早已無法推卸的責任。「能做到哪,就到哪。」他淡然地說。而吳宗霖也不強求,「後面的困難就看著辦吧,因為非我所能。」

吳宗霖曾花一個月,打造直徑182公分、史上最大的銅鑼。他希望,哪怕這門技藝終將消失,他也曾讓銅鑼發出最澎湃的一聲。這一聲,不只是鑼響。更像是他用一生敲出的吶喊。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當美人魚不再是童話 人魚背後的海洋永續
字級:
A+
A-

近年來,隨著海洋環保意識抬頭,台灣有一群潛水好手,他們化身夢幻的美人魚,用水下表演喚起大眾對海洋永續的關注,甚至舉辦美人魚水舞比賽,吸引國外選手跨海參賽,他們不僅要克服水下阻力,還要擺出各種優美泳姿,有些選手還亮出手電筒、螢光棒,甚至武術槍等,把台上表演搬到水中,表演的部分收入,還捐給金鐘導演李景白拍攝的海洋紀錄片。現在,就跟著鏡頭潛入水中,來看美人魚如何發揮影響力,為海洋發聲!

美人魚緩緩游下來,俏皮地抖一下肩膀,優美的S型泳姿令人眼睛捨不得眨一下,下一秒她要給大家一個驚喜!她手持手電筒,看起來像是兩道耀眼的光束,劃破泳池的黑暗,鏡頭一轉,穿桃紅色制服的美人魚,像是女神降臨,手裡輕輕一扭,螢光棒瞬間亮起來。



美人魚在水下悠游帶來視覺享受,但看似夢幻的表演背後,其實肩負了一項任務。

潛水協會監事長張孟倫:「美人魚在水中比賽,其實要有乾淨的水質,你看人魚下去水中都是不戴面鏡,根本不用鼻夾,如果水有一點點髒,或甚至有一點垃圾,都會影響他們表演,所以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海域面臨的海洋廢物的問題,希望大家能對海洋友善一點。」

我們的海曾經是那麼的生機勃勃,如今卻漂流各種垃圾。

潛水協會監事長張孟倫:「那我們在海上,最常看到就是漂流垃圾非常多,然後最常見是寶特瓶,因為它會浮起來,再來是寶特瓶的塑膠吸管,因為這都是很容易浮起來的海廢,所以我們也常常教育下一代,就是你喝完的飲料丟在海裡,你好像看不到它,但它就變成海洋垃圾。」

海洋公園總監鄧淳仁:「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寓教於樂方式,讓民眾可以去認識海洋,甚至去學習如何善待海洋、保護海洋,所以我們在這兩年,就透過一個美人魚這樣的議題,先吸引大家關注這樣的神話故事,進而在表演的過程中,甚至是系列活動中,去帶入所謂的海洋教育跟永續的一個議題。」

他們不只教大家認識海洋,更把美人魚表演的部分收入捐給海洋紀錄片。

金鐘導演李景白:「海洋是美麗的,但是她卻美麗得很寂寞、很空虛,海真的越來越差,特別是台灣!」

這一部《沉睡的水下巨人》紀錄式電影,以沉船作為切入點,帶觀眾潛入海底,探索海洋的生態危機。

金鐘導演李景白:「我們這一次拍攝的沉船,大部分都在沙地上面,那沙地上沉船,我常把它比喻成是一個,在曠野裡面的一棟房子,所有的生物它不會喜歡待在外面、曠野外面,因為你隨時要面臨風吹日曬雨淋,你還要面對掠食者威脅,所以沉船就會變成,所有的魚群聚集的地方,那我們就可以去想像,如果一個魚群最多、最聚集的地方都沒有魚的話,那基本上這附近也不會有什麼魚。」

熱愛潛水的金鐘導演李景白,執導過《水下三十米》系列節目,這個以海洋為題的節目,曾製播短短三年,就入圍八次電視金鐘獎,成功抱回多面獎座,但對他來說,這份榮譽的背後有個遠大的使命。

金鐘導演李景白:「因為在這部片裡面,我從來不告訴你該怎麼做,我也不會去說教,但是我要讓你看,我們的海是什麼樣子,我覺得這個才是真的,這部片我想傳達的就是,我們的海現在是什麼樣子,那你要自己去思索,我沒有公權力,我也沒有辦法告訴你該怎麼做,我也不是專家,但是我是一個紀錄者,我把海洋的現況記錄給你看。」

這一群對海洋有使命感的藝術工作者,他們用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呼喚更多民眾關注海洋永續的議題,不只讓大家看見海洋的美,也提醒我們這片藍色星球面臨的危機。(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