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陣頭裡,鏗鏘有力的鼓聲,總讓人熱血沸騰。然而,受到大陸低價鼓,與牛皮短缺的雙重夾擊,傳統手工製鼓卻逐漸式微。在彰化線西,有位獲得文化資產保存者的,國寶級製鼓師黃呈豐,從小就跟父親學做鼓,從削牛皮到踩鼓定型等,十多道工序,往往兩、三個月才能做好一面鼓。只是儘管他從小在鼓堆中長大,年輕時卻沒想過要接棒,直到一場變故,才真正扛起重擔。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轉折,讓他放下猶豫全心投入呢?帶您來看!
製鼓師黃呈豐:「這樣手工做鼓其實很累,但如果當客人跟你稱讚說,你這個鼓聲很符合我的需求,你就會很高興,這就是你做的東西,客人喜歡是最重要的,我說那麼多也沒有用,他用過之後就知道了。」
製鼓師黃呈豐:「這就是要開路鼓,因為這個是牛屁股那裡比較厚,這裡是腰部,還有一些就是肚皮。」
製鼓師黃呈豐:「我們這個,他們老一輩的說,我們這個削牛皮就是要使內勁,但是它那個是內勁,稍微再向另外一個方向。」
削牛皮要削到薄薄一層,要均勻又不能破皮,全都靠手工。
黃呈豐家住彰化線西,早年這裡常常淹大水難以耕作,為了討生活,他的父親向福州製鼓師傅學藝,不過削牛皮的味道卻令人難受。
製鼓師黃呈豐:「它那個就是有,我們台語說有臭腥味,這是第二次削皮,我們剛剛在外面曬那個牛皮乾,再拿來泡水泡三天。」
製鼓師黃呈豐:「我們家就是靠製鼓過生活的,我的大哥是四十八年次的,他有小兒麻痺,我是二兒子,所以我爸爸一直拜託我回來做。」
製鼓師黃呈豐:「我們小時候都是如果下雨天,我們都不敢出門,我們就是要顧好這些牛皮乾,我們跟種稻子的人是一樣的,如果西北雨突然來襲,我們也會措手不及,那些牛皮都會壞掉。」
這就像農夫看天吃飯一樣,做鼓的也是,牛皮經過陽光曝曬,能更溫和乾燥鼓皮,讓纖維慢慢收縮,這是烘乾機做不來的。
太太謝素貞:「我們台灣牛皮比較有那個韌性,比較有彈性,聲音打起來比較好,那個大陸牛皮它是泡藥的,它是跟我們的處理不一樣,所以它那個聲音會沒有彈性。」
謝素貞是黃呈豐的小幫手,一路從少女時代就跟著丈夫,敲敲打打做到現在。
製鼓師黃呈豐:「我現在正在繃鼓,這顆就是一尺八的醒獅鼓,拉這個模型的時候,就是要讓牛皮與木桶密合,要愈來愈緊,這就是我跟你說的,我們自己削的牛皮,它比較有彈性。」
只是要讓鼓聲更紮實渾厚,就需要爬上150公分高的鼓面踩踏,這可是製鼓的重頭戲。
製鼓師黃呈豐:「我都是用腳跟踩鼓,腳跟它後座力比較大,你如果有用力,其實踩鼓比走路還要喘,因為你真的這樣踩,像是腳踏實地一樣需要用力踩,很累人的。」
手工做一面鼓往往需要兩、三個月,每一個步驟都是師傅的心血,無奈三十年前,大陸低價鼓進入台灣,衝擊不小。
製鼓師黃呈豐:「客人要買大陸的,一個售價還不到我們一半錢,比如說我賣兩萬元,它大陸只賣八千元,那個還是佛具行賣的喔,你看大陸鼓有多便宜。」
面對殘酷的現實,就算師傅擁有一身絕活也毫無用武之地,好在這些年,有愈來愈多學校重視傳統技藝的推廣,才讓老師傅們有了新的舞台。
製鼓師黃呈豐:「比如說小朋友跟我一起上課,會感到很新奇、很好玩,但是他們比較喜歡打鼓,每次一講到做鼓就沒興趣,所以我都不想講了。」
製鼓這條漫漫長路,走起來雖有些顛簸,但每當想起家人,黃呈豐就更加堅定,要好好的傳承這門手藝。他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在天上的父親一定能感到驕傲。(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