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現實世界等比縮小的微縮模型,您有看過嗎?台灣就有位曾獲得,日本微縮大賽雙料冠軍的達人鄭鴻展,他以獨特的舊化手法,將現實場景等比縮小,像是一比二十四大小的檳榔攤、疫情指揮中心、比指尖還小的泡麵碗與垃圾桶等,做的生動逼真,精緻程度足以讓人信以為真。只不過,他從小左眼弱視,兩眼視差將近四百度,看東西總是模模糊糊的,他到底是如何做出這些,比指尖還小的模型呢?帶您來看。
燈光一亮,街角的檳榔攤像是活了過來,斑駁的鐵皮屋外,還有一部警車翻倒在地,令人好奇湊近一看,才發現眼前這些東西,居然都比臉還要小,是一比二十四的微縮模型,這裡除了警車,看到的全都是鄭鴻展一手打造。
微縮達人鄭鴻展:「就是在新莊發生了一件車禍,那車禍是員警晚上可能巡邏太累還是打瞌睡,他撞到了這一邊的電箱,然後整個翻覆的一個畫面。」
還有大家熟悉不過的疫情指揮中心,主持人桌上的麥克風、告示牌以及透明隔板,台下記者桌上的筆電、薯條和飲料,統統神還原。
微縮達人鄭鴻展:「因為你在過程裡面都是在做擬真,擬真就是像不像的問題,如果這個東西不像,那我就會去思考如何讓它更像,如果顏色塗得不像,那可能我整個就是再重新再去塗,這個也是樂趣之一。」
擬真是他的創作樂趣,說起鄭鴻展的微縮之路,得回到2015年,看見日本情景模型大師荒木智的作品。
微縮達人鄭鴻展:「那張照片裡面的景象,一個老房子,然後很多機器人,那當時我以為這個是真實的照片,然後朋友說這個是模型,然後我就被這張照片震撼住,覺得原來模型還是還可以這樣玩,它開啟了我一個新的視野。」
就這麼一眼,他徹底被微縮世界吸引,無法自拔,他把二十年來在平面設計的經驗,全套在創作上,其中這一件,以日本朋友開的鰻魚店為主題的模型,竟然在日本濱松微縮大賽中,一舉斬獲評審以及民眾票選雙料冠軍。
微縮達人鄭鴻展:「這一件前後大概花了三個月,2016年那個時候也沒什麼3D列印,所以幾乎都是手工做,像你要做一台冷氣機,那現在的話3D列印就很快了,那個形都可以很快的印出來。」
別看這些模型小,做起來很花時間,就拿不起眼的廢紙盒來說,得先設計再印刷,然後還要順著盒子折線,小心翼翼的把它摺疊成型。
微縮達人鄭鴻展:「這個版本它是印刷版本,所以會更精細,我個人的本業當然是平面設計師,所以我對包裝的架構還有紙張的應用,厚薄度的應用,這個是比較內行的,所以當它縮小到這麼小1/12的時候,你也必須要給它一個合理的一個厚度。」
摺好的餅乾盒,往十元硬幣旁邊一放,足足小了一半以上,小巧玲瓏的,簡直就是迷你版玩具。
微縮達人鄭鴻展:「那這一些摺好了以後,當然可能你要把它當作垃圾來丟,就適當的去稍微捏一下它,做點做點變形的感覺,那依照現場的狀況,可能就是往旁邊一丟,就是一個很自然的餅乾盒紙盒,可能像這樣,可能是有人腳踩過的那種痕跡,你也可以把它往路上某個地方一丟,其實它都可以很自然的呈現真實的效果。」
儘管,這些模型看起來小巧,但做起來可不輕鬆,尤其鄭鴻展左右眼的視力,相差四百多度,要做這些小東西難度不小。
微縮達人鄭鴻展:「當然弱視最麻煩就是,有人他是畫畫的時候,他會比例抓得不準,那可能是我先天的關係的話,就也習慣了。」
和大多數人不同,鄭鴻展創作不為名利,而是單純出於喜歡。
微縮達人鄭鴻展:「其實我從小到大,有的沒有的故事跟經歷其實很多,我並不是那麼擅長寫文章,那反而我可以透過模型,去讓人家知道這個故事,反而是我的強項。」
就拿回收伯的夏天這作品來說,他把台灣街頭巷尾常見的情景融入作品,透過小小的模型,訴說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故事。
微縮達人鄭鴻展:「就是一對老夫妻,他們在做回收,他們騎著摩托車,那摩托車上面有很多回收物,甚至有一個沙拉油桶,這一些東西的價值在哪裡,對他們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就很想把它表現出來給大家看,讓大家也去想一想它背後的故事。」
鄭鴻展每件作品都有他想傳達的故事,有些取材個人經驗,有些取自台灣各個角落,這些平凡的場景,卻往往藏著社會問題,他透過模型將問題具象化,讓大家欣賞的同時,也思考其中的意涵。
微縮達人鄭鴻展:「玩微縮模型的最大樂趣,就是在自我療癒,當你也療癒到別人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開心,自己的作品還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你在做任何的不同各種類型模型,如果能對社會有一些啟發,這個可能也是它的正面的意義之一。」
鄭鴻展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生活,帶我們看見微縮模型,可以是一件藝術創作,也可以是一種連結現實與想像的橋樑,讓我們從中找到共鳴獲得啟發。(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