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水蓮嗎?這種清脆爽口的蔬菜,據統計年產量高達九百萬台斤,產值超過四億元,是高雄重要的綠金農產!在旗山,有位八年級生水蓮農黃啟軒,十年前看見水蓮市場潛力,決定投入種植,一開始面臨市場競爭與缺工問題,後來導入科技,並採用有機栽種,成功區隔市場。如今年產量超過三百五十噸,不僅打入美式賣場,更外銷日本,成為台灣單一農戶,產量最大的水蓮農。帶您來看,他如何將野菜變綠金!
一把一把的翠綠色水蓮,往熱鍋裡送,大火快炒噴發出誘人鮮香,熱炒店受歡迎的菜餚,”炒水蓮”肯定榜上有名!
水蓮是高雄美濃當地人,1975 年在美濃湖附近發現的美味,口感清脆,還自帶鮮甜味,是不少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如今,除了美濃,還有另一個地方也大面積栽種。
放眼望去,碧綠色水蓮田,就像鋪了翠綠色絨毯,這裡是高雄旗山,也是美濃之外,另一個水蓮產地。
水蓮農黃啟軒:「我們這邊的面積,目前整個合計起來,是大概在二十一公頃左右,那我們年產量大概在三百五十噸到四百噸之間。」
剛採下來的水蓮,葉柄和莖容易糾纏,要靠特殊手法梳開。
水蓮農黃啟軒:「水蓮在最後面,我們要採起來之後,它上面其實都是纏繞的,所以它需要把它慢慢的抽離其他的葉片,然後抽離之後,上面就會纏繞,我們要像洗頭髮那樣子,我們要去甩它,然後去把它順平。」
水蓮是利用葉柄的基部,也就是”假莖”延續生命,由於黃啟軒採有機栽種,所以水蓮田難免有小蟲子作客。
水蓮農黃啟軒:「主要都是以褐帶紋水螟蛾為主,牠的幼蟲會藏在我們的葉片下方,然後會把葉子捲起來,有點像那種捲葉蛾那樣子,牠會把它捲起來之後,讓自己浮在水面上,然後會吃那個葉子。那基本上我們的葉子如果被吃光的話,水蓮就沒辦法生長了。」
以往防治這些小蟲,需靠人工噴灑農藥,但現在有更有效快速的作法。他使用植保無人機取代人工,減輕勞動負擔。
水蓮農黃啟軒:「在傳統我們在噴灑防治跟補肥的時候,大概是我們一台車配兩個人員,然後還要用高壓機去噴,大概一周是用九十六個小時,那在無人機導入之後,大約目前現在就是一個人操作就可以了,四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全台99%的水蓮,都來自高雄旗美地區,年產量高達九百萬台斤,貢獻四億元產值,是名符其實的”綠金”作物。其中,黃啟軒的水蓮,不僅在超市和美式賣場熱賣,更外銷海外,每週約有一千斤的水蓮空運日本。
農民黃啟軒:「他們日本人滿好奇的,他們也滿願意嘗試的,這其實在疫情前,大概在民國106 年的時候,他們日本就有採購團來,所以那時候來,他們就有看到這支品項,他們那看完之後,回去就審核完之後,他們也覺得這只品項很適合在他們的日本料理裡面出現。」
水蓮熱量低,富含膳食纖維,加上料理方式多元,容易融入各種料理,這也讓水蓮逐漸成為日本消費者餐桌上的美味。
只不過種植水蓮相當辛苦,需長時間在泥濘裡工作,冬天要忍受寒冷,夏天要頂著烈陽曝曬,種種原因都讓農民望而卻步。
農民黃啟軒:「講坦白真的是不好找,找得到的工人不一定留得住,尤其是我們這是水田,我們這個長期會泡在水裡面的,又更難找了。那你就不用講說一般的,一般的平地在作物栽種的,可能會相對好找一點,但是如果你把這群人拉過來水蓮這邊的話,那可能留下來的十個人,只有一個而已。」
台灣農村勞動力外流,人口逐漸老化,都加深水蓮產業缺工問題。而新住民的投入,正好填補這個缺口。根據台灣新住民人權展望協會調查,高雄旗美地區的水蓮田,幾乎全靠新住民撐起,佔了水蓮農工七成以上人力。
農民黃啟軒:「然後使用最多人力,大概 50%以上的人力,都是在洗選的部分,然後最辛苦的反而是種植,種植這一段,其實我們也跟學校配合了很多年,然後中央那邊很多計畫下來,是在做水蓮這一段的,包含是種植、採收,然後跟包裝這邊已經來來回回,應該五、六年以上有了,也一直有很多新的設備出來,DEMO展示機出來,然後現在就是一直再改良。」
即使產業遇上困境,但只要做好萬全準備,敢衝肯做,也能像黃啟軒一樣,靠著水蓮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綠金奇蹟。(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