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竹塘,是台灣洋菇生產重鎮,只是早期國產洋菇個頭小,只能被做成罐頭,無法拉高價格。人稱“黑貓姐”的菇農李美玲,十多年前回鄉種洋菇,她不顧親友反對,賣掉五千萬元房產,把老家的菇舍改造成高科技菇房,用手機APP就能掌控菇舍狀況,種出比雞蛋還大的巨無霸洋菇,年產量高達150公噸,而且一年四季都能生產,成了美式賣場和百貨公司的搶手貨,今年她更入選全國十大神農肯定。究竟她是如何克服困難,走到今天這一步呢?帶您來看!
人稱「黑貓姐」的李美玲,十五年前和丈夫毅然決然,告別五光十色的台北生活,回彰化竹塘,照顧年邁的公婆。她接手家中日老家漸凋零的洋菇場,當初這個決定,卻在親友間掀起不小的波瀾。
菇農李美玲:「那時候,我們決定要做這個洋菇的時候,很多菇農的前輩跟我們講,你就是從台北搬下來,你要種這個,那個種洋菇是很辛苦!我們台灣有一句俗話說,種洋菇是工作非常多,什麼是工作多?就是每天工作都做不完,不像有禮拜天、假日都沒有,但是你要做這個真的很辛苦!」
那時,她把新北板橋川菜館的黃金店面給賣掉,還向銀行貸款砸下上億元,把傳統菇舍改造成高科技廠房,全場四十間環控庫房,每間大約五十五坪,菇床的栽種面積加起來,竟然高達兩千兩百坪。
菇農李美玲:「我們現在也有AI人工智慧,譬如說我們有在手機上,不論到哪個地方,我們都隨時可以打開來看,看我們的生產房裡面的溫濕度,譬如它溫度有跑掉或是冷氣有跑掉,APP它會發出警訊。」
經過兩個半月細心呵護,原本白嫩嫩的小洋菇,竟搖身一變,變成了巨無霸洋菇,隨手拿顆雞蛋往菇傘旁一比,這SIZE簡直大了一圈。
菇農李美玲:「一般來講,很少人會種到這麼大的洋菇,要看自己的技術,還有裡面的二氧化碳、氧氣需要多少量來加以去評估,然後才能產出這麼大的洋菇。」
剛採收下來的洋菇,洗淨之後就能變身餐桌上的百變料理。
菇農李美玲:「洋菇炒個一分鐘,然後放一些枸杞,不要炒太久,因為你炒太久,洋菇會變得軟爛,而且我們的洋菇,確實有比人家硬度比較厚,所以我們吃起來、炒起來,時間不要拖太久,2分鐘、3分鐘就要炒好,所以你們吃起來,就很像在吃炒腰花。」
大火快炒,將洋菇的鮮甜牢牢鎖住,洋菇彷彿海綿般,吸飽麻油湯汁。這道麻油炒洋菇,一口咬下,脆嫩的口感在唇齒間迸發開來,還真令人回味!
一顆顆新鮮現採的巨無霸洋菇,送到產線分級包裝,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李美玲心情卻是百感交集,想起過去收購價低廉的窘境,那段辛酸的日子,還真是不堪回首。
菇農李美玲:「所以那時候當下我就說,我們種沒洋菇就很可憐了,而且又長出來,中盤商又想,別說是壓榨這樣很難聽,就是比較低於售價,那個價錢。後來我就自己去西螺市場看一下市場,因為我從小,我們家就是做生意的,所以做生意我不怕,所以我就去繞一繞,結果,唉!其實在那裡擺攤也不錯!」
後來,她決定到市場擺攤賣洋菇,憑著對品質的堅持,慢慢打出名號,從小攤販一步步做大,如今許多賣場和餐廳都指名選用她的洋菇。
菇農李美玲:「像這種我們說大部分,全部都以兩百公克單位為計算,像這一盒就是美式賣場,他們所要求的要五百公克,那這一個的話就是百貨公司,他們所要求的品規就是兩百公克,像這個就是知名的餐廳,他們要的霸王洋菇。」
為了滿足各種通路需求,李美玲開發出七到八種不同規格的包裝,年產量在洋菇場中可說是「洋菇界的霸主」,如果她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菇農李美玲:「因為我做了大概有16年多了,一般來講大概年產量差不多150公噸,對!一般來講,我們彰化竹塘鄉,就是種洋菇的人比較多,所以可以講是全台灣45%以上,大概都在我們竹塘鄉,因為我們有一個洋菇的故鄉稱呼,就是在我們竹塘這裡。」
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心情,勇往直前,李美玲的努力終於被看見了,拿下民國109年全國模範農民的殊榮,但她沒打算停下腳步,對她來說,這只是個開始。
菇農李美玲:「我也希望說,以前在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我們是洋菇王國,現在來說,當然慢慢沒落,傳統洋菇場慢慢結束,大家現在都是做空調設備,所以慢慢的會把洋菇做得比較好,讓大家都知道,知道說我們台灣是洋菇的王國!」
重返洋菇王國的願景,雖說很遠大,但她相信,只要有心,這道心中的美好風景,終有實現的那一天。(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