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近郊的貓空,盛產茶葉聞名,來這不僅能泡上一壺熱茶,還能品嘗茶料理。這家位在貓空站附近的茶餐廳,人氣最高的「包種茶軟殼蟹」是把炸過的軟殼蟹、包種茶葉和辛香料下鍋爆炒,一口咬下,不只鹹香夠味,還滿嘴茶香;還有將鐵觀音搭配蜜汁醬做成「蜜茶排骨」,外酥內嫩的排骨,裹滿清香的醬汁,吃起來更有層次,不管大人小孩都難以抵擋。
空中纜車來回穿梭,挺拔的101大樓和大台北盆地,都盡收眼底,來到貓空這家餐廳,不僅能坐擁無敵美景,還能享用一道道清香回甘的茶料理。
顧客 顏小姐:「我們今天搭貓纜來這邊,看到這家餐廳就直接走進來了,這邊的視野非常棒,點了這個餐點,也是非常的好吃。」
顧客 Gede:「我們是印尼人,來這邊讀書,我們去貓空玩來吃飯,這個環境很舒服,離捷運站很近,東西很好吃。」
顧客 Surya:「有人說貓空茶餐很有名,一定要試試看,所以今天就跟朋友一起來。」
外國朋友攏尬意的茶料理,是老闆娘陳伊萍的得意之作,本身就愛喝茶的她,大膽實驗,把貓空茶葉融進料理中。
老闆娘 陳伊萍:「我們在早期本來就是製茶為主,後來開始有觀光客,會有一些吃飯的需求,所以我們就把茶葉跟餐品去做融合,剛好文山區有鐵觀音跟包種茶,部分的菜適合鐵觀音,我們就用鐵觀音,適合比較清香的,我們就用包種茶。」
像是熱炒店常見的軟殼蟹,最適合加入色澤烏潤,茶香淡雅的包種茶。
老闆娘 陳伊萍:「軟殼蟹本來是一個比較下酒的餐點,如果你單純吃軟殼蟹,會覺得有一點點油,所以我們加了一些包種茶的茶葉,比較清香的部分去做個中和,讓人家吃起來不會這麼膩口。」
經過高溫油炸的軟殼蟹,外殼被炸得酥酥脆脆,連殼帶肉一口下肚,肉嫩微Q相當下飯,墨綠色的包種茶葉,有著淡雅清香,吃來酥脆順口,滿嘴都是茶韻的芬芳。
顧客 Gede:「這個軟殼蟹炸得很好吃,裡面有茶葉,味道更香,外面都沒有吃過,我真的很喜歡。」
炸好的排骨、地瓜,還有鐵觀音和蜜汁醬一起煨煮入味,直到每一塊排骨都裹上香甜的醬汁,最後撒上柴魚片點綴,這道蜜茶排骨一上桌,陣陣茶香刺激著鼻腔,閃著蜜糖光澤的排骨,口感軟嫩、甘甜不膩,和濃郁茶味完美融合,在口中散發沉香的餘韻。
顧客 Surya:「這個排骨很軟,不會太柴,地瓜吃起來甜甜的,醬汁酸酸甜甜的感覺,口味很特別,吃起來很棒。」
陳伊萍對出餐管理,有自己的一套SOP,連炒菜的調味料,都一包包分類裝好,不同的師傅來做,也不影響菜色味道。
老闆娘 陳伊萍:「以前的師傅都靠自己的經驗,例如這個鹽巴加多少,什麼東西加多少,可是我就會思考,怎樣才會每一鍋湯,或是每一樣東西的味道,是差不多的,後來就統一請我們的工廠,大量的包成一包包標準化。」
對味道十分要求的她,其實原本是一名幼教老師,對料理的認識並不深,嫁進夫家後,才開始接觸餐飲業。
老闆娘 陳伊萍:「我老公說他們家在貓空開店,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貓空在哪裡,要結婚的時候,我問他一定要回來嗎,還是我可以繼續做幼稚園老師,餐飲我完全一竅不通;剛好碰到那陣子婆婆身體不好,只好就放棄自己原本的事業,回來看看。」
她辭掉工作,專心在公婆身邊幫忙,經過幾年的磨練後,年輕人有拚勁,決定和老公一起創業當頭家,但要經營一家餐廳,哪有這麼容易。
老闆娘 陳伊萍:「之前那家店,大部分都是以父母為主,所以後來我們想說不行,既然我們在山上,那就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店好了,如果真的不行就收掉,如果可以我就做起來。」
少了長輩的支援,陳伊萍知道,餐廳要能在當地立足,菜色就要與眾不同,她把再家常不過的炒飯加以改良,在傳統和創新中找到平衡。
老闆娘 陳伊萍:「最原始的時候,我們的炒飯就只是茶葉跟蛋,再加一點配料,後來我們就加了新的東西,有放魚卵跟蝦卵,一開始是想要營造,這兩個東西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我們跟上一代一樣,是密不可分的感覺。」
雖然廚藝比不上專業廚師,但陳伊萍很懂得開拓茶葉的多元性,她把貓空茶葉,融進菜色當中,端出多道讓人驚豔的茶料理,希望每位上山打牙祭的客人,都能沈浸在茶香的韻味裡。
(記者張婷瑗、吳承恩/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