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藏身新北新店山區的鱘龍魚料理餐廳,裡頭的鱘龍魚都是店家自己養殖,在師傅巧手下變化出二十多種菜色,各種做法統統有。尤其三杯鱘魚柳,一上桌就傳來陣陣香氣,大塊魚肉帶著Q勁,滋味鹹香微辣,非常多層次;很熱門的還有鱘魚養生鍋,隨手一舀裡頭都是膠質,魚肉給得厚實又大塊,肉質細緻鮮甜,味道十分特別。
顧客 康小姐:「這邊的鱘龍魚,它的做法相當多,多達二十多種。」
顧客 游小姐:「其實每一道都很好吃,這邊空氣又好,又沒有污染。」
藏身在新北新店山區的這間屋子,外觀看起來像一般住家,裡頭卻是內行人才知道的鱘龍魚料理,有香氣十足的三杯鱘魚柳,滋補養顏的鱘魚鍋,就連魚骨都能酥炸,做成料理吸引不少饕客上門。
顧客 章先生:「因為它旁邊就有養鱘龍魚,這些魚很需要乾淨的水質。」
活跳跳又新鮮就是美味關鍵,池子裡一隻隻碩大肥美的鱘龍魚,都是老闆林志文悉心照料的成果,不過他笑說自己當初要養好魚,可是繳了不少學費。
老闆 林志文:「因為我們畢竟是引進山水,颱風天、下大雨的話,第一個水會混濁,第二個管線會被沖垮,因為魚要的含氧量很大,會死光光,後來去協會上課才知道,養殖這個魚,水源頭一定要分散風險。」
後來他分散水源,改用活水來養魚,如今已經養了將近兩千條,足夠供應客人點單。
老闆 林志文:「像這個魚就是我們所謂的雜交鱘,是歐洲鰉跟西伯利亞鱘下去配的,這種雜交鱘的肉質也比較Q彈。」
▲燉煮入味的鱘魚養生鍋,金黃色湯頭隨手一舀滿滿膠質。(記者林永偉/攝影)
肉質Q彈的鱘龍魚,得趁新鮮處理,每個部位,都有它專屬的料理方式。
老闆 林志文:「魚肚比較Q彈,所以我們做成三杯的,它是最適合的地方。」
魚肚要定型得先炸過,再爆香蒜頭、薑片和麻油,做三杯醬汁。老闆 林志文:「爆香之後,再把魚肉跟蒜頭、薑,弄在三杯鍋,讓它燜熟、縮乾。」
在烈焰包圍下,鍋裡不斷噴發誘人香氣,甩動鍋子,讓魚肉在上頭跳動,均勻裹上醬汁,不到三十秒,就能熱騰騰起鍋,金黃色的三杯鱘魚柳,肉質細嫩沒有土味,帶著濃郁的辣香,超級下飯。
顧客 張先生:「鱘龍魚本身有膠質、肉Q彈,所以在這種乾炒的狀態之下,味道是比較偏鮮甜,加一點鹽可能會有點鹹,如果喜歡吃重口味的,這道是不錯。」
▲避風塘炸龍骨,吃來外頭酥酥的,裡頭的筋有點脆口。(記者林永偉/攝影)
鱘龍魚全身上下都是寶,甚至連魚骨也能拿來吃。
林志文:「中間這一塊魚骨頭,就是龍筋,我們切薄片之後調味,直接蘸粉下去炸,就有點像鹹酥雞的口味。」
酥炸過的龍筋和蒜頭、辣椒翻炒,做成避風塘口味,一上桌,香氣十足;這道避風塘炸龍骨,吃來外頭酥酥的,裡頭的筋有點脆口,帶著微微的辣,味道相當獨特。
顧客 康小姐:「這個比較少見,吃起來帶點膠質,所以就是外酥內嫩。」
用餐尖峰,客人一波一波接著來,若說林志文固守魚池,太太姚貞如則在店裡坐鎮指揮,大小事一手包,生意看似火熱,不過前幾年,可沒有這般熱鬧光景。
老闆娘 姚貞如:「一天只來一組客人,一天做兩、三千塊,有時候甚至掛零,一個月下來,你的營業額才差不多十幾萬,還要貼錢。」
花了幾年時間,慢慢做出口碑,吸引客人的還有滿滿膠質的鱘龍魚鍋。
老闆娘 姚貞如:「鱘龍魚的膠質,都在它的頭跟尾巴,還有脊椎骨那邊,我們把它切成塊,汆燙以後,直接連六種藥材下去燉,川芎是用來避魚腥味,枸杞跟大紅棗,是要增加它的甜度。」
燉煮入味的鱘魚養生鍋,金黃色湯頭,隨手一舀滿滿膠質,裡頭魚肉大塊又細緻,湯頭喝來鮮甜,帶點枸杞淡淡的甜味。
顧客 游小姐:「膠質很多,它對身體很好,所以我喝了好幾碗。」
老闆娘 姚貞如:「很多客人從桃園上來,也有朋友從高雄上來,是他們這邊的熟客,就帶朋友來這邊吃飯,大家吃的高興,對我們來講也是最大的支持。」
不嫌累、不怕麻煩,林志文和太太用潔淨的山泉水養鱘龍魚,產地直送餐桌零距離,讓客人品嘗在地尚青的好滋味。
(記者郭佩凌、林永偉/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