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中東勢,不少人會想到牛肉料理。這間在東勢區東關路上,將近七十年的全牛料理店,炒肚王特別有人氣,是用少見的牛肚樑做的,牛肚樑經過去除油脂後,片成薄薄一片,經過大火快炒,不僅吃來Q彈脆口,還有淡淡的醬香味,滋味相當獨特;而這道水甫牛肉也很多人喜歡,經過汆燙後的牛肉粉嫩嫩的,能吃到肉本身的甜味,蘸點醬油吃,讓人越吃越涮嘴。
火焰急速躍動,在一片火光和白煙交織下,好料陸續登場,閃著油亮光澤的炒肚王,醬香味十足的炸香肚,還有色澤鮮艷的炒心管,五花八門的牛肉料理,吸引不少客人上門。
顧客 徐小姐:「第一次知道有全牛的料理店,所以就專程從苗栗過來這邊品嘗。」
好料從大火翻炒到上桌,時間只要短短幾十秒,但精細刀工,可是促成效率的關鍵。
第二代老闆娘 劉詹素花:「這個是黃牛的肚,它整塊來就是這樣子,而且它的油蠻多的,最主要我們要這一個肚樑,這個肚樑是蠻好吃的,它的量很少,會有點脆脆QQ的感覺。」
取下來的肚樑,一一去除多餘油脂,保留最軟嫩的部位,再斜刀切成薄片,很考驗刀工。
第二代老闆娘 劉詹素花:「有時候不小心,我們的手太慢,刀子太快,手就切了,我們都是快炒,你切太厚的話,快炒比較不容易熟,所以快炒就是一下子馬上過熱,它就熟了。」
切成薄片的肚樑,加快熟成速度,交由老闆劉發森接力,以醬油、烏醋提味,連同芹菜、紅蘿蔔,一起入鍋翻炒。
鍋裡紅光閃爍,伴隨著陣陣熱氣,大火翻炒時間、火候,得拿捏恰恰好,炒出來的肚王才會好吃。
第二代老闆 劉發森:「利用火候來控制食材,才會嫩才會脆,依我的標準是七秒,不能多,多個一、兩秒起來,口感就完全不一樣。」
滾滾熱鍋裡的食材,化作美味,成了這道招牌炒肚王,在芹菜紅蘿蔔的點綴下,顏色紅白綠相間,更顯誘人,肚樑吃來軟Q脆口,讓人越嚼越涮嘴。
顧客 馬小姐:「口感嫩嫩的,它就是很天然的,汆燙的炒一下,還不錯。」
顧客 徐先生:「那個炒肚王,別的地方大概很少,我們這邊就是要脆,咬起來你才會感覺香香的。」
牛肉料理深受客人喜歡,劉發森的店,就開在台中東勢區,幾十年前就是美食聚集地。
第二代老闆 劉發森:「那個年代,五路人馬來這邊打工,產生吃牛肉的文化,爸爸想要做個小生意,就跟老兵學習這個牛肉料理。」
長大後劉發森順勢接手老店,本以為日子也就這麼平凡的過下去,卻沒想到,遇上了九二一大地震,家裡房子全倒,生活一夕陷入困境。
第二代老闆 劉發森:「由零開始啊,又負擔家裡,那麼多人要吃飯,會緊張啊。」
如今他懷著感恩心情做菜,先把牛肚、牛腸,炸成金黃色,接著和辣椒蒜末一同爆炒提升香氣,用糖和醬油醋調料,上色提味,不一會兒功夫,醬味十足的炸香肚,熱騰騰上桌。
顧客 徐先生:「有蒜的味道,有九層塔的味道,裡面又有放蔥,有一點辣椒,稍微有點辣,稍微鹹,還有一點甜。」
廚房裡,劉發森夫妻檔合作無間,先生掌杓,太太負責分切牛肉;下刀精準俐落的詹素花,回想當初接手家傳的牛肉餐館,她直說,很不容易。
第二代老闆娘 劉詹素花:「我懷我大兒子的時候,我就負責端菜,我先生炒,我們有一二樓的,有一次收碗盤下樓梯,就這樣子摔下去。」
夫妻倆苦心經營,讓長輩傳下來的手藝,能夠延續,如今也交到了兒子劉耀霆手裡,雖然一開始,他也很掙扎要不要接手。
第三代老闆 劉耀霆:「客人勉勵,要傳承這個味道,第二個就是爸媽老了,就下來幫忙,也沒有想那麼多。」
傳承三代的美味,還有這道經過簡單調味、汆燙的水甫牛肉,透著粉嫩嫩色澤,肉質軟嫩,能吃到牛肉最原本的風味。
顧客 林小姐:「入口即化,它燙五分熟又甜,真的很好吃,我們常常來都有點這一道。」
開業將近七十年,劉家人腳踏實地,勤奮打拚,靠著全牛料理,攬住客人的胃,也把一家人的心,緊緊鎖在一塊。
(記者郭佩凌、吳承芸/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