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有一間充滿特色的「鐵鍋燉」,是在中國東北常見的料理之一。和一般台灣鍋物不同,特製的醬底再加入大骨高湯熬製成,裡頭的雞肉燉得鹹香夠味、軟嫩Q彈,還吃得到茶樹菇、紅蘿蔔等等配料,整鍋配料超豐富;手工玉米餅更是必點,直接用鍋邊的高溫把餅烙熟,單吃蓬鬆有嚼勁,還有老麵發酵的淡淡甜味,也能蘸著湯汁品嘗,滋味更提升。
店員:「我們小心,開鍋囉!小心蒸氣燙喔。」
掀開鍋蓋,漫天的燉肉香氣飄散,大夥兒圍爐興奮不已,裡頭有吸附濃郁燉汁的雞肉,玉米、紅蘿蔔、滿滿豆芽和白菜,滾燙燙的肉菜,愈煮愈香,重要配角緊接著出場。
店員:「我們的餅貼上去之後,蓋上鍋蓋,大概等上五分鐘左右,就可以使用了。」
一個個玉米餅,整齊劃一貼成圈,等待鍋邊高溫,把餅烙熟,客人直接送進嘴裡吃,滿足表情全寫在臉上,蘸著濃醇湯汁品嘗,餅借菜味,菜借餅香,更添鹹香滋味。
顧客 洪小姐:「玉米餅很特別,就甜甜鹹鹹的,煎得酥酥的,還滿好吃的。」
顧客 游先生:「肉燉得很軟爛,因為吸飽了湯汁,所以越吃越好吃。」
顧客 林小姐:「我們朋友有一個是東北人,她覺得很道地,只是東北那邊好像是乾的,就有改成台灣味。」
鐵鍋燉是中國東北的特色料理,因為緯度高、冬天冷,當地人喜歡吃上熱呼呼的燉菜,讓身體暖和,而這間隱身在台中魚市場旁的鐵鍋燉專賣店,是全台第一家把鐵鍋燉引進來的餐廳,老闆娘正來自哈爾濱。
老闆娘 王曉敏:「我們家每一戶都會有這個鍋,下邊燒柴火做飯,那菜和飯可以同時出來。」
八年前嫁來台灣的王曉敏,把記憶中的家鄉味搬過來,料理的食材很講究,雞肉事先炒過,讓味道更豐厚。
老闆娘 王曉敏:「花椒、八角下去爆香,還有乾辣椒,現在炒的過程就是要把雞肉的水分,把它炒乾,半熟的時候,我們再下醬汁去燉。」
扒附著深褐醬色的台灣放山雞,加進高湯,燉四十分鐘,再放入蔬菜一起煮,招牌小雞燉蘑菇,掀蓋剎那白煙瀰漫,滿室氤氳,雞肉Q彈大塊,吃來軟嫩,醬底鹹香順口,茶樹菇脆嫩有嚼勁,紅薯粉條滑嫩軟Q,咕溜咕溜的入口,特別療癒,還有特色的東北玉米麵,不會過爛,每一口都充滿湯汁的鹹甜滋味。
顧客 簡先生:「有肉有菜,一開始就全部丟在裡面燉得爛爛的,還滿不錯的。」
顧客 李小姐:「玉米滿甜的,紅蘿蔔燉得也很爛,比較入味一點。」
▲起鍋的玉米餅一面呈現焦黃,口感蓬鬆軟Q還有老麵發酵的淡淡酒香和甜味。(記者許惟凱/攝影)
巨大鐵鍋裡,什麼都能燉,加點的排骨煮到軟爛入味,輕輕一剝就分離,王曉敏自製的滷大腸,吸附湯汁吃來更香醇,這些正宗滋味,是王曉敏和先生韋絨富,花了半年,帶著廚師飛回東北才學得,不過一開始,台灣人不太買單。
老闆娘 王曉敏:「很多都不知道它是什麼,大多都是被這鍋嚇到,一看太大就走了,因為太多吃不完就走掉了。」
當時,只要是客人的意見,王曉敏就接納改良,反覆調整比例。
老闆娘 王曉敏:「東北很少喝湯,但是這個鍋到這邊之後,客人給我的反饋就是說要有湯,我們想要喝湯。」
終於找到適合台灣人,不過度重鹹的清爽湯底,店裡的生意漸漸步上軌道,夫妻倆也跟著操壞了。
但是再累,王曉敏也沒想過放棄,能自己做的,都堅持純手工,像是鐵鍋燉的主食玉米餅。
老闆娘 王曉敏:「用玉米和玉米的細粉,然後發酵,還有一點點麵粉,你一下子加太多水,我們東北話叫傷水,那個麵的延展性,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會不好吃。」
經過半小時發酵、擀平,壓下圓圓模具,一個接著一個,貼在鍋邊,厚度隨著時間膨脹,起鍋的玉米餅,一面呈現焦黃,吃來酥香,撕下一角,沾取鐵鍋中的香濃湯汁,更加新奇美味。
顧客 鄧小姐:「我覺得它的玉米餅,冷掉吃起來QQ的,很適合當飯後甜點。」
重口味料理,很適合來點涼菜解膩,王曉敏把紅蘿蔔、小黃瓜、乾豆皮,還有紫高麗菜切成絲,拌成媽媽的家常味。
家常涼菜清爽又脆口,微酸的調味,相當開胃,同樣解膩的小蔥拌豆腐,攪碎的豆腐滑順鹹香,加上蔥花的特殊香氣提味,每一口都吃得到蔥香與豆腐的滑嫩。
撫慰王曉敏思念家人的心情,夫妻倆同心齊力,把東北人的家常味傳承下來,希望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這巨大鐵鍋裡的好滋味。
(記者劉苡青、許惟凱/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