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是辦桌菜裡,最受歡迎的料理之一,台北慈聖宮前這家開業四十二年的海產攤,把大菜佛跳牆做成迷你版,大白菜熬煮的湯頭,集合了山珍海味,像是芋頭、排骨、魚皮、貴妃鮑等十三種好料,大口吃下,味濃鮮香,一點也不油膩,讓客人想吃就能解饞。另外,肥美的沙母,經過清蒸後,白嫩的蟹肉,肉質細膩,爆量的蟹膏和蟹黃,光看就讓人胃口大開。
涼風徐徐的早晨,廟前廣場兩棵大榕樹下,成群食客,扒著飯、喝著湯,享受起都市叢林裡的悠閒時光。
顧客 陳小姐:「這邊的用餐環境非常舒服,可以享受這種榕樹下的生活,而且還可以去點其他家的菜,所以我很喜歡午後悠閒的在這邊用餐,今天剛好老外朋友來,讓她感受一下什麼叫台灣味。」
顧客 Alisa:「我很喜歡在地小吃、環境跟當地人,所以和朋友在這邊很開心,也很享受這邊的食物。」
台北大稻埕,慈聖宮前的小吃街,是在地人才知道的美食天堂,十幾家攤子,可以從早餐、中餐,吃到晚餐,其中這家老字號海產攤,靠著迷你版的佛跳牆,屹立不搖四十二年。
顧客 吳先生:「我住在這邊已經有六十幾年了,每次約要吃飯都是來這裡,這邊便宜又好吃,大家都喜歡,所以常來。」
顧客 林先生:「這個老店真的沒話說,它的特色就是佛跳牆,外面是比較濃,它就比較清,所以吃起來,口感就比較不一樣。」
要做出讓客人讚不絕口的佛跳牆,除了需要點真功夫,還要有「山珍海味」來幫忙。
新鮮的蝦皮下鍋爆香,直到一身金黃才能起鍋;翠綠的大白菜和蝦皮翻攪混合,接著加入高湯,用小火慢慢熬出鮮甜精華。
老闆娘 陳淑芬:「剛開始是叫魚翅湯,因為上面都會加魚翅,那後來魚翅也算保育類的東西,所以爸爸就慢慢改成比較陽春一點的,就叫佛跳牆,那北部的佛跳牆,底是筍絲,但我們家的是用大白菜,它的湯頭會比較清甜。」
靈魂芋頭準備就緒,等待油炸洗禮,滿載大甲芋頭的油鍋,讓小小的攤子瞬間香氣四溢;這如餅乾般的酥脆聲,讓人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芋頭的外酥內香。
老闆娘 陳淑芬:「我們芋頭都會炸到熟,這樣下去蒸的話,芋頭才不會在湯裡面散掉。」
帶肉的豬軟骨,薄薄裹上一層地瓜粉,接力下鍋。
老闆娘 陳淑芬:「我們家佛跳牆的排骨酥,粉都裹得很薄,比較吃得到肉,如果粉裹得太多,下去酥炸會比較吃油,相對佛跳牆就會太油膩。」
注入清甜的大白菜湯頭,再依序加進鳥蛋、栗子,還有貴妃鮑等十三種好料,陳淑芬的迷你版佛跳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好味道已傳承兩代。
老闆娘 陳淑芬:「因為我們家佛跳牆,在這裡也賣了四十幾年,都是依照爸爸以前做佛跳牆的方式,雖然是兩人份左右的佛跳牆,但材料也有十幾種。」
打開蒸箱,佛跳牆伴隨著熱氣、香氣,火熱出爐;隨手一撈,每一匙都是豐富好料,鬆軟的芋頭,香濃綿密,軟嫩的排骨吸飽湯汁精華,一口咬下,濃郁的肉汁席捲而來,大白菜熬煮的湯頭,更是清香不油膩,充滿古早味。
顧客 張小姐:「第一,它的芋頭有鬆鬆的感覺;第二,它的魚皮Q軟新鮮;第三,白菜滷得很軟,蠻好吃的;這個排骨也炸得很好吃,就是它炸過之後再煮,有吸到湯頭,真的是口感不錯。」
顧客 王先生:「這個佛跳牆很清香、很清甜,便宜又大碗,這邊我來吃過很多次,每次來一定要叫佛跳牆,太好吃了。」
不讓佛跳牆專美於前,新鮮肥美的清蒸沙母,不只蟹肉飽滿Q彈,裡頭的蟹膏和蟹黃,多到快要爆出來,大口一吸,濃稠又香綿,沾點薑醋,口感多了層次和清爽。
一到用餐時間,陳淑芬忙碌的雙手沒停過,當初她的爸爸攜家帶眷,一家子從高雄北上討生活,經朋友介紹,才落腳在慈聖宮前,做起小生意。
老闆娘 陳淑芬:「一開始爸爸覺得先從簡單的開始,就以鵝肉為主,後來有段時間鵝肉成本太高,爸爸就開始賣海鮮。」
如今在陳淑芬的努力下,海產攤生意愈來愈火熱,除了媽媽,老公和兒子也跟著一起打拚,一家人三代同心,要讓這廟口的老味道,繼續傳承下去。
(記者張婷瑗、吳承恩/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