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漢餅的製作,大多高糖又高油,吃起來比較有負擔,但在台中沙鹿有間傳承38年的老字號餅舖,口味特別經過改良,不只符合年輕人口味,長輩也愛不釋口。招牌綠豆椪,餅皮一層一層的,奶香味十足,搭配炒過的肉燥跟綠豆沙,濕潤不乾澀,甜甜鹹鹹的味道,吃來很有層次;烤得恰到好處的蛋黃酥,外皮呈現漂亮的焦糖色澤,紅豆沙吃起來綿密細緻、不甜膩,與飽滿的鹹蛋黃交織在口中,一口咬下,就能品嘗到豐富口感。
烤爐一開啟,陣陣鹹香撲鼻,剛出爐的綠豆椪和蛋黃酥,身形圓滾滾,餅皮像曬過太陽,變成淡淡的金黃色,輕輕一掰,一層餅皮、一層酥皮,輕薄到微微透光,每一口都令人回味。
顧客 劉先生:「他用的都是上等的食材,第一點,不甜;第二點,吃起來口感很綿密。」
顧客 童先生:「我每年中秋之前,大概半個月之前,都差不多買兩、三百盒,最主要就是他們可口美味,合大眾口味。」
一出烤爐,直送店面,饕客們聞香報到,除了鎮店之寶,綠豆椪、蛋黃酥、古早味大餅,客人也是一箱一箱的買。
顧客 馬小姐:「我大女兒結婚的時候,招牌滷肉還有紅豆鴛鴦,我大致上差不多採買了兩千五百盒,所以小女兒結婚,我可能會比大女兒兩千五百盒更多。」
老牌餅舖在台中沙鹿飄香三十八年,招牌綠豆椪要做到低糖不膩口,從處理肉燥開始就得講究。
餅舖創辦人 陳森旺:「這一定要炒到收水,那個甜度跟鹹度才會夠。」
靈魂豬油下鍋後,得耐著性子等待香氣慢慢燜出,完全急不得。
餅舖創辦人 陳森旺:「這油下去要慢慢去燜,不能讓它出油,不然出油後,做起來不好包;等下包好要烤,裡面的內餡,甜度才會出來。」
獨門調料滲透肉燥中,讓吃進嘴裡的每一口都香濃多汁,擁有超過四十年製餅經驗的陳森旺說,每天一定要親手拌炒餡料,才能做出有溫度的味道。
餅舖創辦人 陳森旺:「綠豆椪做起來的那個口感要好,餡料要夠鬆,皮要夠膨,柔軟度要好,所以我們的綠豆椪吃起來,柔軟度很好,一定要堅持這樣做。」
一顆顆包了油酥的麵團,經過擀壓,揉出層次後,再包入綿密豆沙和肉燥,才能進烤爐。
餅舖創辦人 陳森旺:「綠豆椪的溫度,大概是一百八十度左右就行,現在我們放下去,要慢慢烤,烤差不多五十分鐘。」
陳森旺手做的綠豆椪,每一顆都烤到胖嘟嘟,香酥的外皮,瀰漫誘人餅香,吃進嘴裡幾乎入口即化,滑順鬆軟的綠豆沙,緊緊裹住鹹香肉燥,滿滿的肉香充滿口中,不會過於甜膩。
顧客 劉先生:「外面的皮很酥,裡面內餡很綿密,吃起來有層次感,雖然它冷掉了,但還是很酥。」
傳統的老味道,當然還少不了蛋黃酥。
餅舖創辦人 陳森旺:「這個鹹蛋是紅土的鹹蛋,我要求要固定的溫度,固定的時間,醃漬出來的蛋,才不會太淡或太鹹,所以這個蛋很重要,尤其我們要做蛋黃酥,這顆蛋一定要顧好。」
包好的蛋黃酥,塗上蛋液,讓表皮更加金黃閃亮。烤盤上,罩上焦脆外皮的蛋黃酥,宛如曬過日光浴,閃著迷人的光澤,一層又一層的香酥餅皮,有著淡淡焦糖香,一入口變得綿密,融合細緻的紅豆沙,還有香氣濃郁的鹹蛋黃,層次多變,互不搶味。
顧客 童先生:「你看這個皮就這麼的脆,餡入口即化,蛋黃吃起來,特別的Q 特別好吃,所以它的特色就在這裡,很合乎我們古早的口味。」
老餅舖傳承至今,已經第二代了,堅持純手工製餅,雖然費工又耗時,但唯有手作的細膩和溫度,才能嚐到酥香不膩的溫暖滋味。
店長 許麗娟:「堅持手工這塊,其實是我們師傅跟老闆的堅持,最近就有客人跟我分享說,你們蛋黃酥超好吃,然後他一買再買,要回大陸去工作,他一次就帶二十盒,當你的堅持被看到的時候,這是一個很感動的地方。」
有不少客人,更是衝著綠豆沙蛋黃這款大餅而來,純粹的綠豆沙,不會有沙感,油潤口感非常綿密,加上鹹蛋黃香氣更甚,吃多了也不膩口。
深耕在地三十八年,老字號餅鋪早已和當地有著深厚連結,在傳統與創新中並進,歷久不衰,靠著一股甜而不膩的滋味,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客人心裡。
(記者張婷瑗、吳承恩/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