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非凡最前線
AI翻轉傳統養殖 青年盼減緩氣候變遷
宜蘭一處廢棄養殖場內,有一支年輕團隊,用AI智慧精準養蝦,成功解決過去傳統養殖戶難以對付的疾病問題,也養出一條條「頭好壯壯」的健康白蝦。(記者余建宏/攝影)
▲宜蘭一處廢棄養殖場內,有一支年輕團隊,用AI智慧精準養蝦,成功解決過去傳統養殖戶難以對付的疾病問題,也養出一條條「頭好壯壯」的健康白蝦。(記者余建宏/攝影)
字級:
A+
A-

AI世代來臨,不只為許多產業帶來巨變,也有可能替地球帶來貢獻!有一支年輕團隊為了一份「減緩氣候變遷」的願景,選在宜蘭一處廢棄養殖場,用AI科技精準養蝦,不只成功減緩排放汙水,養殖過程,堅持不餵抗生素,而是讓蝦苗吃「益生菌」長大,反而解決了過去傳統養殖戶難以對付的疾病問題。現在不只養出,比傳統養殖模式高出五倍的白蝦產量,還成為知名餐廳指定使用的蝦種!

放入新鮮蝦仁,再加入鳳梨和火腿點綴在旁,最後覆蓋上大把大把的起司,就要進行高溫窯烤。

原本平坦的披薩,經過受熱,就像一座座沸騰的小型「活火山」。短短三分鐘後,這盤香氣四溢的海鮮披薩,就能準備上桌。

拉起滿滿的牽絲,看了令人垂涎欲滴!而豐富配料中,又以紮實飽滿的蝦仁,吃起來最鮮甜、Q彈。

民眾 卓小姐:「這裡的蝦子吃起來,很(有)紮實感,然後很甜!跟我之前吃的蝦子、別家蝦子吃起來不太一樣,就是那種甜,會有甘甜的感覺。」

這一間饕客最愛的披薩專賣店,以海鮮為主打品項,但餐廳老闆曾深受食安風暴衝擊,為了讓顧客吃得安心,光是在蝦子的選擇上,不惜千挑萬選,才終於相中這「萬中選一」的無毒鮮蝦。

餐廳老闆 江志榮:「我在初期的一兩年,也是用過很多家的蝦子還有蝦仁,那蝦仁很多市面上都有泡過藥水,那泡過藥水的東西,吃起來口感就是,沒有蝦子的那個,原本原始的鮮甜。就輾轉得知有一群年輕人,我聽說都是博士的,在經營這個蝦場的養殖,那我一拿到他們的蝦子以後,我就覺得驚為天人!這個蝦子就是我需要的。」

能讓餐廳老闆「一試成主顧」的幕後養蝦人,其實全是一群平均年齡,才三十歲出頭的年輕人。

踏進這間室內養殖場,每池正冒出白色泡泡,還以為是天然SPA,但其實是池底周邊,裝有團隊量身打造的增氧系統,池邊更設有自動化監測設備,可說是國內少見,結合AI智慧科技的白蝦專養現場。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整個養殖過程,我們是會去控制它水中的七個參數,溶氧、溫度、氨氮、亞硝酸鹽、pH、鹽度,還有它水中的碳源跟氮源,這樣去搭配,然後讓它的水質,維持在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這樣的話,蝦牠就可以順利地長大。」

但複雜的水質環境,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讓白蝦感染疾病,導致整池作廢,因此這支科技養蝦團隊,靠的是這台「秘密武器」,隨時掌握水中的突發狀況。

像是這一聲「叮咚」!就嚇得養殖人員紛紛探出頭關心,因為他們的職責所在,就是必須將水中的各項數值,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如果一有狀況,就得立即作出精準決策。

技術長 陳廷宇:「如果當養殖人員設定邊界值到的時候,出現問題,它就會一直跳LINE警報,通知養殖人員,起來要做處理這樣子。」

不過天有不測風雲,機器也可能有失準的時候,這群科技養蝦人,還有這項妙方,能夠對症下藥。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一般如果蝦牠遇到一些,譬如說牠的腮啊,或是牠的肝胰臟等等,牠有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來做切片,去看一下牠的病理組織有沒有異常?可以從這些切片知道說,牠是得了什麼病,進而我們可以去做一些紀錄跟判斷。」

要能累積出一個個正確決策,得從無數個失敗經驗中學習。這群科技養蝦人穿起白袍,化身「白蝦醫師」,不只要替蝦苗「快篩」找病原,還要有不怕失敗的實驗精神,才能培養出濃度精準不差的菌液。這一下,投入池中!不只能為蝦群打造更穩定的養殖環境,還能協助減緩排放污水。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大家一般講就是說,你要環境好、沒有疾病,基本上牠就長得好。種好、環境好、沒有疾病,可是這三個『好』,要變成『好』的條件,它其實是很複雜,所以就是我們一個一個去調控它。」

整支科技養蝦團隊中,靈魂人物就是「他」─海洋大學機電學系畢業的余萬洲。從碩班時期跟著教授,學做水質監測研究,才發現全球銷售量最高的白蝦,在台灣育成率只有兩到三成,但翻遍全球AI資料,卻找不到任何一份,影響白蝦收成率的關鍵數據,這在余萬洲眼中就是一大商機。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其實在未來的時代,數據會比黃金還值錢,但是有些數據是那個時候,我創業那個時候的大公司們沒有的數據,我們要去找這個,但是這些數據找到以後,怎麼轉換成價格?這件事情是很關鍵的。」

哪條路沒人走,他就往哪裡去。余萬洲就像天生的創業家,起初先靠物聯網設備起家,挨家挨戶收集水產資料,後來決定親自下海走一遭,號召有志青年,組成全球唯一一支,專門研究白蝦育成數據的科技養蝦「先鋒隊」。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我是機電背景出身的,所以是做設備,後來接觸到很多養殖戶,然後發現養蝦這個產業,其實滿有挑戰性的,所以我就進來這個行業。然後這些池是我們第一批,四年前養的池子,剛開始沒有這麼完善的時候,其實安全措施沒有做得很好,當然我是自己在養,所以就是說,有掉到池子裡兩、三次過。」

回想創業初期的艱辛,余萬洲就像「拓荒者」,因為這座養殖場的最初面貌,是廢棄了十五年的九孔池。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我們剛來的時候,其實這邊已經荒廢十五年了,然後很多屋頂是破舊會漏水,因為我看到這個地方,改建費用應該滿低的,然後是可以快速地證明,我們是會養蝦的,這邊就買幾個幾百塊床墊在這邊睡。每天餵飼料、看蝦子。」

曾經被附近的養殖戶笑說,「你們養蝦就像把錢投進池子裡」,有去無回,但余萬洲反而用行動,證明了他們的「遠見」。

養殖組長 魏梓傑:「大概還要兩次脫殼期,我才會安心,像這個很漂亮。」

一尾尾細長的蝦苗,迫不及待地在鏡頭前活蹦亂跳!這是養蝦人最期待看見的景象,還有透明蝦體下,這一條清楚可見,又粗又黑的腸線,代表蝦苗們都被餵得「頭好壯壯」!

養殖組長 魏梓傑:「我們除了投餵飼料外,我們還會額外給牠添加其他的營養物質,譬如說一些維生素、一些礦物質,或者是一些益生菌,讓蝦子腸道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蝦子腸道健康,牠吸收好,自然成長速度也會更好。」

不同於其他傳統養殖戶,這群年輕人堅持不餵抗生素,反而要讓蝦苗,從小吃「益生菌」長大。現在他們的養殖數量,從原先的二十池白蝦,翻倍成長到四十四池,如今再靠智慧科技,把原本應該跟著增加的人力成本,全都省下來了。

只要手機點一下,投餵系統就會同步作動。這些自動化AI技術,可不是憑空出現,幕後主要操刀手,就屬「他」功不可沒。

技術長 陳廷宇:「(機械學系)碩士畢業之後,當然就做自動化這一塊開始,後來當然有幸可以進外商做,就進外商。然後那時候,就遇到他(余萬洲)來找我。」

技術長陳廷宇原本跟余萬洲是高中時期的摯友,還曾經一起抓色狼、上新聞,但他壓根沒想到,十年沒見的朋友會再次相遇,而且還一起當創業夥伴。

技術長 陳廷宇:「第一時間跟爸媽講,他就說蛤!你怎麼會從半導體跳一個養蝦?就是當然家裡就會經歷一些革命嘛!其實我是想了很久,當然跟我爸我媽都討論過,至少在智慧水產這一塊,它被著墨的力道還沒那麼強,所以我們是有機會做這個突破。」

會讓陳廷宇願意放棄高薪,跟著余萬洲一起從零開始,除了看見產業發展趨勢,其實背後還有這份遠大的夢想。

科技養殖業者 余萬洲:「就是氣候變遷主要,當然就是二氧化碳嘛。大家比較忽略的是,農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其實也很多,那養殖這邊就是,你會一直去砍紅樹林,因為蝦牠有很多的疾病,一旦這個染病以後,土池它不能用了以後,它就荒廢了,他就會去砍新的紅樹林,然後一直不斷地循環下去。最好的例子就是宜蘭,宜蘭這邊就有七百多公頃的池子,那時候全盛時期在養,可是現在養的就兩百多,其他全部荒廢。」

「幫助世界減緩氣候變遷」,這就是余萬洲和陳廷宇想要共同實踐的企業社會責任,而他們的做法,就是從這間廢棄養殖場開始,實現「科技減碳」的理想。

將活跳跳的蝦子,倒入冰桶中瞬間昏迷,再依照蝦的大小進行分類,接著真空包裝、鎖住鮮甜,直送負六十度急速冷凍櫃,確保蝦子從產地到餐桌,依然吃得出天然的脆口感。

看著一隻隻無毒鮮蝦,經過調味烹煮,成為客人讚不絕口的必點美食。背後一點一滴,全是這支年輕團隊,用科學方法來養殖,也希望能落實願景,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記者蔣淮薇、余建宏/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