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菜常見的炒粄條,要炒出道地氣味和濃厚的醬香、米香,考驗的是大火快炒的經驗與功力,這間北埔老街上,開業二十多年的餐館,炒出來的粄條帶有濃濃鑊氣,Q軟彈滑的經典米食,令許多客人大呼超有家鄉味。他們超熱賣的還有這個極其費工的梅干扣肉,炒、炸、泡、蒸,一個步驟都不能漏,才能讓最終成品的五花肉油脂豐美入味,梅干菜吃來鹹香過癮。
好有家鄉味的客家餐館,就位在新竹熱鬧的北埔老街上,從外到內樣樣都古樸實在,尤其是道地的客家米食,很多客人都說讚。顧客:「新竹的粄條分兩種,一種新埔的,一種竹東這一邊的,所以這家的粄條都還不錯吃,在這個地方來講算最好吃的。」
通過這位客家媳婦認證的就是他們最招牌的炒粄條,和洋蔥、肉絲、葉菜簡單炒過,裹滿醬香的粄條,好吃的關鍵在於「速度快」。老闆陳緯倫:「炒粄條的話會用大火,這樣它鍋氣才會香,因為粄條本身米做的,你沒有放稍微多一點油的話,它就全部黏在鍋子上面,所以大火要快。」
大火快炒下,粄條保留著濃厚鑊氣和純正米香,加點青菜和肉絲點綴,清爽不膩口,Q彈有勁道的粄條,輕輕拉扯也不會斷,醬香沁入裡裡外外,在口中越嚼越香。顧客:「他們家粄條就是炒或是湯,都比較清淡,不會那種油耗味很重,而且很Q,吃起來蠻舒服的,不會負擔感很重。」
除了經典的米食料理,作工繁複的梅干扣肉,也是他們的拿手好菜,光是第一步洗梅干菜,就相當耗工費時。老闆陳緯倫:「要看它那天來的沙子多不多,我們洗兩遍,底下還有沉沙子的話,就要一直洗一直洗,可能有時候七、八次,甚至到十次以上都有可能,就是要把沙子洗乾淨。」
要做出好吃的扣肉,中間的工更是細碎,要先在燙過的豬肉表面戳洞,泡醬油時味道才能滲透入裡。老闆陳緯倫:「戳洞皮會比較膨,讓它組織被破壞掉,蒸起來比較軟。」醬油吃進表皮,為五花肉裹上一層焦糖色澤,接著就能入鍋油炸,嗶嗶啵啵的大聲響,豪邁展示著豬肉的豐厚油脂。老闆陳緯倫:「油炸主要是讓它皮不要那麼硬咬不動。」
下刀還能聽到酥脆聲響,光聽就令人食指大動,但這個大工程其實只到了中段,炸好的肉還要再進到醬油池裡二次洗禮。老闆陳緯倫:「第一次的話是泡皮,因為皮原本是白色的,變成咖啡色這樣顏色看起來比較漂亮。第二次就是切片完再去泡,讓它肉本身吸一點醬油汁。」
組裝後再淋上一匙獨家的醬油高湯,就能送進蒸籠慢慢蒸到熟透。老闆陳緯倫:「我們原本在做的時候只有煮40分鐘,讓它煮熟而已,讓肉吸收梅干菜的味道,然後再去蒸,這樣才會軟爛。」
外頭堆疊著薄而肥嫩的肉片,漂亮的油脂和結實瘦肉散發誘人鹹香勾動味蕾,掀開一層層的五花肉,就能看見藏在裡頭的梅干菜,單吃一口,味道濃重過癮,配上肉片,完美中和鹹味,再來上一碗白飯,簡直是天生一對。顧客:「它的梅干扣肉就是肥而不膩,梅干菜燉出來的味道還蠻濃的。」
保留著傳統原味的,還有這個用炸的鹹豬肉,瘦肉透著淡淡粉紅色,一整圈的外皮被炸到香脆,口感比一般烤的更有彈性,隱約還透出醃製的中藥材香氣,鹹度深入肉身,蘸一口白醋,配上蒜苗清新,洗刷掉鹹口的肥膩。
超有客家風味的,還有這個散發濃郁酒香的紅糟鴨,無論是氣味或口味,都散發芬芳香甜,米香和紹興酒香融為一體,為底下柔韌的鴨肉增添香滑口感,再多沾點紅糟醬汁,冰涼的觸感,讓味蕾為之瘋狂。
客家古早味當然也少不了經典的客家小炒,豆乾被煸到微焦,肉絲軟嫩,魷魚吃得出焦脆中的鮮甜,搭在一起成就海陸雙饗,也是一道下飯好料。顧客:「他們這邊是道地客家人的客家小炒,肉的部分要煸到很乾,這樣子才會很好吃。」
讓在地人和觀光客都吃得滿意,傳承三代的客家飯館對美食有著滿滿誠意,陳緯倫希望來到客家庄的饕客們,都能品嚐到最具特色的客家風味。(記者翁如儀、吳承恩/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