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到現在,全球已有超過6萬1220名科技從業人員被資遣,而且其中包括微軟、Google、亞馬遜等科技巨擘,都有裁員計畫,而這些失業的員工,幸運的轉職成功、進入金融、醫療、物流業等等其他行業,但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卻因此失業,沒有了收入,降低消費,反而埋下了經濟通縮的隱憂。
當AI取代了翻譯、會寫程式、甚至可以草擬合約、文件和各種企劃書時,也讓AI失業潮的恐懼不斷蔓延。
外媒記者:「可以自動駕駛的汽車、臉部辨識,還有癌症檢測,甚至可能比醫生辦別更為準確,這些都是人工智慧正在推動的技術。」外媒記者:「科技業已經受到衝擊,其他產業也即將面臨大規模裁員。」
生成式AI快速的滲透為就業市場帶來衝擊,在美國從2022年以來22至25歲的社會新鮮人影響最為明顯,就業率下降13%。而在台灣類似情形也在發酵中。
KPMG董事總經理 謝昀澤:「在台灣因為我們目前是屬於這個AI產業的製造大國,這應該是在風口浪尖上面的產業,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有一個海浪,海嘯來以前的這個海浪,異常退潮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技能貶值的現象,特別是針對譬如說像是入門的資料分析員、程式設計師 測試員這些人,這些職缺你可以發現到,他的需求已經開始在減少,而且薪資也不太增加。」
不過技術貶值的上班族,即便被裁員還是想盡辦法,希望絕處重生,具備技術專業的工程師,10%轉進金融領域、8%加入顧問諮詢行列、有6%轉戰醫療服務業,還有一部分的人選擇自己接案。
KPMG董事總經理 謝昀澤:「因為以前我們的一個工作,比較像是個金字塔型的工作,上面是管理者、下面是執行者,現在會慢慢可能會去像一個葫蘆型的工作,也就是在上層的部分,當然還是有一些需要負責任的人 決策的人、需要做複雜溝通的人,這些人存在,另外下層的部分、就葫蘆的下半部,主要就剩下勞力的直接提供者,或者是情緒價值的輸出者,譬如說有一些人際關係很好的業務,例如像是你溝通談判技巧很好的商業談判高手這些人。」
由於工作內容與AI高度重疊,迫使白領轉換就職領域,但有的中產白領轉職成功,有的就此失業,不只影響就業市場,因為原本是經濟活動重要支柱的中產階級,因工作不穩定而減少開支,引發的經濟通縮,更可能為經濟前景埋下不定時的炸彈。(記者陳盈卉、奚詩超/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