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豆和玉米即將進入採收季,農業部預估,未來幾周將會迎接歷史上最大豐收,不過供給量過多,全球市場難以消化,將導致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利潤被壓縮。專家分析,現階段美中積極協商,希望能透過拓展中國市場,解決供給過剩的問題。
每年的9月到11月是美國大豆和玉米的收割時間,根據美國農業部預估,未來幾周將迎來歷史上最大收成,但供應過剩不僅壓低大宗商品價格,也擠壓農民利潤。專家分析,若市場需求量不提升,農產品價格下跌趨勢不變。
證期專家 翁偉捷:「近期在全球的一些相關的市場當中,對於大豆跟玉米的需求,相對來說是跟不上他的產量提升的速度,當然對於期貨報價來說,就會有一些相對的影響。大豆的價格未來在期貨的部分,要再下跌的空間,其實相對比較有限有限;玉米的價格可能在短期當中,會稍微受到一些影響。」
農產量之所以會過剩,就是因為生技種子與新一代農藥,提升抗旱抗熱,讓玉米產量暴增729%,不過高效率也成雙面刃,出口市場未能完全吸收龐大產能,導致供需失衡,加上美國政策,一直以來都鼓勵農民,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使得農民的耕種成本提升,利潤卻下滑。美國玉米種植者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玉米農民預估每英畝,將面臨超過160美元的損失。專家分析,現階段美中積極談判,美方希望透過拓展中國市場,來減緩供過於求的問題。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邱俊榮:「如果真的美中可以達成協議的話,大概對美國的農產品銷售,大概會有一點幫助,但是這種幫助是不是能夠是很持續性的,那會不會在兩邊又翻臉之後,中國的需求又突然降下來了,這些其實都是對美國來講,都是過去遇到的經驗。」
另外巴西也面臨出口窒礙難行的狀況,由於被美國徵收50%關稅,今年8月巴西對美咖啡豆出口量,較去年同期減少55.24%。專家指出,過去幾年因為氣候異常,咖啡期貨大幅上漲,如今面對外銷困難,出口商可能降價因應,這也將使全球供應鏈出現重組。(記者謝旻蓁、蘇韋銘/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