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供應鏈分裂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林建甫於非凡新聞台「台灣大時代」節目專訪時指出,台灣當前正處於「雙風壓」夾擊下,一邊是高科技產業被迫出走、另一邊則是傳統產業就業受創,未來如無妥善應對,不僅將加劇「荷蘭病」體質,亦恐在中美地緣競爭中,陷入結構性困局。
傳產遭關稅、科技外移 兩大挑戰並行
林建甫指出,美國針對台灣傳統產業加徵的20%關稅,將使農漁業、塑膠、機械、水五金等產業出口競爭力受損,雖總體出口金額僅占台灣約兩成,卻涉及大規模就業結構與社會穩定。
相較之下,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占出口比重超過六成,雖可因赴美設廠享有零關稅待遇,但也代表技術轉移與人力成本上升等風險,形成結構性的「荷蘭病」—即特定產業過度發展造成其他產業萎縮。
關稅戰效應延後 通膨風險恐將顯現
節目中林建甫分析,美國目前通膨數據尚未顯著上升,是因企業已預先囤貨應對關稅上路;但隨著備貨消化完畢、關稅全面生效後,可能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的結構性威脅。他直言:「未來通膨不是不到,是時候未到。」
他並指出,美國非農就業數據連續三個月未達10萬人,實質景氣已有衰退徵兆,若聯準會再行降息,恐引爆高通膨搭配低成長的經濟困境。
海湖莊園協議與美元霸權鬆動
針對白宮經濟顧問米蘭提出的海湖莊園協議,林建甫認為其主張透過弱美元與高關稅,試圖重振美國製造業與出口能力,邏輯雖具可行性,卻忽略其他國家的反制動作,最終恐導致全球貿易體系斷鏈與美元霸權動搖。
此外,林建甫亦分析穩定幣與美債掛鉤機制的潛力,認為這將重塑美元在數位金融體系中的霸主地位,但監管與信任問題仍有待解決。
更多內容詳非凡新聞台「台灣大時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_3ue_-o8&list=PLSg6_lakxpXEPrwWh3AIPF26AburXef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