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8日世界機器人大會(WRC)在北京熱鬧登場,緊接著2025年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於8月20日開幕,包括所羅門、達明機器人、和椿均積極參展,並不約而同,在自動化展發布人形機器人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業者指出,2025年為人形機器人元年,而「AI+機器人」為未來主流趨勢。
根據GrandView Research等研究機構顯示,到2030年時人形機器人的產值可望達40.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7.5%,研究機構TrendForce預期,2027年時人形機器人產值逾20億美元,2024~2027年的年複合成長率達154%。機器人未來關鍵突破口將是低成本高精度的驅動關節模組與長時續航電池,能否解決這兩大瓶頸,將決定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普及速度。
業者表示,人形機器人目前僅在相當早期階段,但相關研發已開始投入。以AI及3D視覺辨識為主的所羅門,即將於自動化展時,推出新的視覺辨識及AI軟體,搭配輝達最新機器人運算平台Jetson Thor。針對人形機器人視覺辨識商機,該公司已經預備好。
達明機器人專注於協作型機器人手臂,該公司研發搭載輪子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將於20日首度亮相。該公司表示,未來持續投入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開發,最主要聚焦於「可落地、能夠解決產線痛點」,同時也強調AI推論整合的工業級應用。
和椿科技亦看好「AI+機器人」的前景,以解決方案為本,以服務整合商為定位,為客戶解決痛點。此次自動化展,該公司將展示三個品牌、共四款人形機器人,其中包括代理自中國大陸優必選及越疆兩家公司的產品,未來的應用場景,在於工業、商業及服務等類型。
業者表示,人形機器人要普及,仍有相當長遠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具備商業化的價值,最終仍是要視生產成本及AI智慧化的程度等因素而定。
不過,看好機器人產業的長期前景,機器人相關上中下游業者及六大公協會於7月份成立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並預期2030年,台灣機器人整體產值可望突破兆元,並以打造下一個護國神山為目標。
2025年自動化展的參展廠商,還包括有上銀、大銀微、直得、新代、台達電、新漢、茂綸、士電、中光電、東元等業者。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