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成式AI實體化人形機器人,再把機器人應用在無人化的關燈工廠。下面我們直擊工研院模擬”無人關燈工廠”的實驗室,看到未來機器人應用,也將帶動光學影像需求爆發,另外結合多感知元件與AI系統,其中商機強強滾,2030年產值預估上看一兆元。
大大的螢幕,分割出好幾個畫面,密密麻麻的數據,紀錄著生產線運作,其中還可以監看機械人動作。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俊傑:「我們將每站跟每站之間的資料,都拋到所謂這個您背後看到的這種戰情室裡面。讓我們在做所謂的整場監控作業的情況下,會更縮小這個人力,也就是說,一個人他可以管很多的設備機台。」
這裡是工研院機械所「無人工廠實驗室」,模擬各種自動化建置。像是這個,把鋼胚撒上螢光粉,用特殊光照,可以取代人眼辨識,找出瑕疵品;而這台機械手臂,可以測量零件公差。工研院機械所組長王俊傑:「我們會模擬說他可能是會有所謂的移載,也就是我用透過現在很流行的機械手臂去做取放。取放之後,我可以透過像我們現在自動搬運車 AGV,甚至有 AMR 這樣的一個載具,將這個物件夾取到量測、檢測或加工的位置。」
未來「關燈」的無人工廠,將是台灣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大好契機。和亞智慧董事長石文機:「光學影像這一塊,尤其是眼睛,到處都遍地開花。現在的輔助駕駛,甚至於未來的自動駕駛,可能從一個攝影機延伸到三十二個攝影機。這麼大的一個需求量,甚至於在機器人上面。」
打造機器人,除了眼睛,還要有各種感知。相關企業包括和大、上銀、東台、所羅門等,合組機器人產業大聯盟。另外,晶片設計也不可或缺。鈺創董事長 盧超群:「我們在機器上會貼很多,然後中間可能是輝達的系統,或者有別人的系統。但是它是分散式的頭腦、視覺、記憶、AI,現在全部整合起來。」
統計資料顯示,2030年台灣機器人產值將達到1兆元。相關族群以及概念股,也備受關注。(記者朱月英、姚尹哲/新竹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