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會本月通過《商法》修正案,被視為李在明政府的重要改革起手式。新法強化董事對全體股東的責任,並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但專家提醒,政策推進仍需謹慎,關稅談判結果也將影響後續資金動能。
共同民主黨首席最高委員 金容民(2025.07.03):「這是李在明政府上任以來,第一個處理的民生法案,本身就已經很有意義了,更難得的是,朝野還能一起協商通過,這點也蠻有象徵性的。」
韓國國會日前通過《商法》修正案,提升企業治理透明度,包括將董事的「忠實義務」,擴大為對全體股東負責,以及設立防止壟斷監督機制的「3%規則」,希望能打破財閥主導,讓市場對公平性與透明度更具信心。
MBC新聞主播 vs. 財經記者 李成一:「最近大家都在講『3%規則』,這是什麼意思?這其實也是這次《商法》修法裡的一部分,簡單說就是,不管大股東跟他的關係人持股多少,在選監察委員的時候,他們的投票權最多只能用到3%。所以根據新規定,就算大股東手上有一半50%的股份,只要其他股東湊到大概27%的股份,就有可能選出監察委員。那監察委員是幹嘛的?他是負責監督公司經營層還有大股東的,對想發動惡意併購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力的工具。但企業,準確說是大股東們,對這點很不滿,覺得這限制他們的權力太多了,未來如果要守住經營權,成本一定會變高。」
受改革利多激勵,韓國股市成為全球表現最亮眼的市場之一,今年以來已大漲超過33%,外資大量回流,6月單月淨流入即超過30億美元,投資機構紛紛上調對韓股評級,市場也高度關注,改革是否能持續推進。
新韓金融投資中央金融中心主管 郭相俊:「現在很多人其實還是半信半疑,所以指數得再漲更多一點,大家才會開始有反應,像外資機構開始動,散戶也才會陸續進場,從這種角度來看,政策制定那邊真的要更謹慎一點。」
大力推動改革之際,對外仍面臨重大挑戰,韓國財長具潤哲計劃提出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藉此換取農產品市場開放,與造船合作機會,同時在汽車關稅等議題上,力爭不低於日本的待遇。若結果不利,可能削弱改革帶來的市場動能,也會衝擊李在明政府吸引外資的整體戰略。(記者 陳鳴駿、黃翊豪/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