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退新制在今年7月,正式屆滿20周年,但根據調查,仍有7成5的民眾有退休金焦慮,超過7成的人沒有額外準備退休金。同時,民眾對於勞保與勞退,也仍存在制度上的混淆,間接導致勞退自提6%的意願低落,但其實只要趁年輕布局,累積千萬退休金並不難!要如何穩固退休生活的三大支柱,勞保、勞退以及個人儲蓄理財,今年開始又有哪些新工具可用?請看我們的專題報導。
自信指揮團隊交辦工作,他是Aaron,30歲出頭已經叱吒職場,升任知名的公關顧問公司副總,收入在同齡層位屬中高,但賺得多,開銷也不小,最近又背了房貸,好難存錢,也讓退休金焦慮悄悄浮現。
Aaron:「花費應該一個月8到10萬跑不掉,退休存款台幣要到1000萬左右,我自己覺得以我現在的收入水準跟我的開銷這樣來看,這個數字雖然聽起來沒有真的很誇張,但以現在的物價水準,壓力應該還是不小的。」
並非急於財富自由,而是放眼同業前輩們,50歲時基本上都已經不必為了「錢」而苦惱,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興趣、家庭或自我實現,也有調查發現75%的民眾會擔心退休金不夠用,但7成的人沒額外規劃退休金,就算有意識到要做現金分流池,有6成的人也曾經挪用退休金作為他用,因此正確的理財觀念與投資成了全民必修課題。
當然對Aaron來說,公司有勞保與勞退,曾聽說「時間+複利」的威力,主動薪資自提6%到勞退帳戶,但如何運作?存了多少?卻總是一知半解。
Aaron:「身邊當然會有一些朋友對於我們的勞保勞退,是抱持著比較不樂觀的,那我個人覺得,當然這個變化性很大,尤其時間拉長,我要到退休也是2、30年以後的事情,確實有一些風險在。」
勞動部勞動福祉退休司長 黃維琛:「勞工保險它的邏輯就是,如果大家都出一些錢,那誰有發生狀況,那誰來幫助誰,那這樣的情況是互相共用那筆錢;但是個人帳戶的勞退就不一樣,就是自己的錢,所以不用擔心這個錢會跟別人的混在一起,所以它大概就一個精神,保本、保息、保證有。」
其實像Aaron這樣的個案並不是特例,根據《遠見雜誌》的調查,只有37.8%的人可以清楚的分辨勞退跟勞保之間的差異,也可以指出其實是勞保才存在破產的風險;但是有37.1%的人會把這兩者會搞混,認為都有破產的風險;而另外14.9%的人則是樂天派,他們認為都沒有風險;至於8%的人雙手一攤,回答我不知道。而至於在勞退新制當中可以自行提撥6%的薪資這件事情,這個調查也顯示,有一半的人舉手說我知道,而且我有提撥,但是如果你看勞保局的資料,只有16%的人有做這件事情,換句話說這樣的差異凸顯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存了多少錢,存了哪些錢,更不用說提撥之後的稅務抵減相關優惠。
黃維琛司長:「年度提出來的這個錢,它是不算入年度的所得稅,那有一些勞工他講說,那我錢那麼少就先不要提了,所以他就錯過很多這個累積的這個機會,那這個部分的話其實我們有觀察到,其實中低薪的勞工,他的提繳率是偏低的,但是其實這些勞工他是未來更需要這一筆退休金的。」
還是沒概念怎麼存?若以5萬月薪來舉例,每月雇主提撥6%加自提6%,一個月就會存入6000元,而以新制勞退基金成立以來平均年收益率約6%來試算,10年就能累積到近百萬,時間拉長到25年就能存到超過400萬元的退休金;若真的從25歲到65歲做好做滿,40年本加利輕鬆累計千萬以上,別一次領出,就能安穩的月領約8萬元退休金,雖說現實上收益率每年浮動,但新制勞退基金績效19年只有5年是負的,而且最壞狀況還有2年定存利率的保證收益,換句話說,如果沒信心能找到年利率6%以上的商品,交給專業的來一定更賺,只要上勞動部的網站敲一敲,就可以查到自己現在已經存了多少退休金。
黃維琛司長:「那這一份(自提6%)進來了以後,你先看看嘛,我們的操作如何,那覺得操作不錯,你可以繼續相信下去,那至於後面是不是有再做更多的可能,那就這個勞動部來講,我們持開放的態度。」
想要更多可能性,國外其實已有實行退休金「自選投資組合」的制度,更有6成以上民眾認為開放標的自選,更增加自提意願;但勞動部對此引述勞團看法,以目前勞退的中心思想來說「保本保息」仍最重要,為此,金管會責成集保結算所建置了「TISA」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
集保基金暨國際業務部經理許傳昌:「這一次TISA1.0是基金先行之外,其實我們還有後續的股票、ETF,希望也可以陸續的加入,去做一些中長期的布局,來享受金融機構的讓利。」
作為「勞保」、「勞退」之外的第三大退休生活支柱,專家們首波篩選出的TISA基金有十家16檔來發行,主打零手續費及低經理費,還建置了歸戶查詢平台,即使在不同機構開立TISA帳戶,都可以一次將資訊彙總。
許傳昌經理:「我想我們國內投資人,在基金的投資的人數,相對於證券市場的投資人數是少一些啦,假如以整體的投資大眾來看,像我們現在市場一年新開證券戶就有100多萬戶,我想大家可以鼓勵這一百多萬戶,在開戶的時候也同時把TISA帳戶開設起來。」
Aaron:「我確實覺得政府的政令宣導上面,關於退休的規劃,或者是一些理財的工具,其實我自己覺得沒有太多的接收,像我們一樣,還有一些時間可以提前作準備的人,正確的觀念的養成,我相信對整個勞保勞退整體的體質,應該是有提升的幫助。」
勞退新制上路20年的改革,已為台灣人退休生活撐起一把保護傘,但仍有不少挑戰要克服,像是民眾理解度的不足,自選投資標的政策卡關,退休後延續現金流的商品缺乏,都有賴更完善的制度調整。不論如何,退休金不能再等別人幫您準備,及早規劃就不會為錢所困,把退休主導權抓回自己手裡。(記者朱思翰、黃柏凱/台北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