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簽署新一輪貿易協議,日前美國總統川普高調宣布,這「或許是史上最大」的貿易協議,外界焦點落在總額高達5500億美元的跨國投資計畫,包括日本對美開放汽車、農產品市場,美方可獲得其中90%利潤。不過,如今日本政府卻直言,5500億美元實為股權投資部分,其中僅1~2%以實際投資的形式出現,意味著大部分資金將以貸款與擔保形式提供。雙方對協議細節的詮釋出現落差,引發關注。
日本政府25日公布貿易協議的詳細內容,指出美國僅在承擔相應比例的風險與資金前提下,才能取得9成利潤。領軍談判團隊的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於26日接受日本媒體《NHK》採訪時進一步指出,根據協議,美國與日本將以90:10的比例,來分享相關的投資利潤,但美方所謂的90%利潤僅限於股權投資部分,並非整體分潤;同時他也坦言,5500億美元這筆龐大資金並非單純現金投資,而是由國際協力銀行(JBIC)與貿易保險機構(NEXI)提供的貸款與融資擔保所構成,其中股權投資僅占1~2%,以降低日本企業風險。
赤澤亮正強調,這筆5500億美元的投資計畫並非將現金匯給美國,也不代表讓美方獨吞9成利潤。他反駁外界質疑「出賣日本」的說法,表示即使日本未能取得5成投資報酬,但透過貸款部分可收取利息、貸款擔保則可收手續費,「其實是在賺錢」,預估實際損失最多僅為幾百億日圓。他進一步指出,美國調降關稅後,日本可望節省高達10兆日圓的稅負,足以彌補讓利損失。日本政府也將把握川普本次任期,積極推動這項跨國投資計畫的落實。
此外他還補充,該投資計劃不僅限於支持日本及美國企業,也包括「志同道合國家」的公司,也可能涵蓋在美設廠的台灣半導體業者,明確釋出對台灣的善意;他表示,「若一家台灣晶片商在美國設廠,並使用日本設備或針對日本市場進行生產,也可能成為這項計畫的投資對象」,雖然赤澤並未直接點名,但外界普遍解讀,此番言論指向台積電,不過未來實際成效仍需觀察美國政策走向。
《金融時報》指出,日方成功壓低原本川普揚言的25%高關稅,將稅率降至15%,但雙方隨後對協議內容的理解出現明顯落差。美方仍以「9成利潤」作為政治宣傳重點,隨著兩國對於分潤比例與實際投資方式的認知差異浮上檯面,顯示背後角力仍未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