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陸續寄出給各國的對等關稅通知信,同時也不忘警告即將開徵晶片關稅,廠商待命,專家則憂心,可能會造成短期出口成本上升,進一步加速海外設廠速度,不過除了關稅風險外,資誠公司最新給商界領袖報告中也指出,銅供應短缺問題將會越來越大,恐怕造成半導體產線中斷。
美國總統 川普:「我們很快會宣布一些事,像是藥品(關稅)啦 晶片(關稅)啦,還有其他幾樣東西,你懂的。」
除了對等關稅稅率陸續開獎外,以產業分類的關稅大刀,川普也沒有要放下,例如晶片稅率很快就要出爐。專家推測,可能的課法包括來源國別導向,以及技術分級,也就是根據製程課稅,並推測如果真如此,成熟製程會更容易被拿來做為關稅工具,以逼迫產地多元化。
台科大兼任副教授 羅天一:「製程方面當然是一個考慮,不管是先進製程還是成熟製程,先進製程大概會落在很大的公司,
對台灣產業潛在影響包括,短期出口成本可能上升、壓縮毛利,而客戶也會更傾向與具有海外產能的供應商合作,
半導體產業的逆風還不只關稅,原物料也是,根據資誠公司報告指出,2035年約3分之一的晶片生產,會面臨銅供應中斷風險,是目前的4倍。
台科大兼任副教授 羅天一:「銅本身的特性,成本比較低,導電性比較高,材料的取代性方面,短期來講是比較辛苦、比較困難。需求沒辦法滿足,產量沒辦法增加,這時候怎麼辦?從回收著手,研發取代的材料,但取代材料看起來短期沒那麼快,所以在回收面,可能要多加強力道。」
不過綜觀現在半導體產業的景氣,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新一份數據顯示,5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為590億美元,月增3.5%、年增19.8%,尤其亞太地區動能最強。專家解讀,各國推動「主權AI」、本地化資料運算,高度依賴尖端製程,已形成剛性需求,可作為半導體產業抗波動的支撐力道。(記者 莊欣璉、林秋強/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