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一座長期以重工業為基礎發展的城市,擁有鋼鐵、石化、化工、電子等高碳排產業,碳排總量占全台兩成,其中約八成來自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讓高雄在邁向淨零轉型的道路上,面臨巨大挑戰,也因此特別積極投入能源轉型與減碳工作。
轉念為契機:以創新思維迎接挑戰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我們可以把挑戰換個角度看,這不只是難題,更是高雄發展新能源、減碳科技的契機。」在市府的系統性推動下,高雄的減碳成果斐然。根據市府數據,2023年高雄市碳排總量為4,952萬噸,較2005年基準年減少1,662萬噸,減碳幅度達25%,為歷年最佳紀錄。
智慧製造:淨零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效益
邁向淨零不只是能源轉型,更是製造業的智慧升級。市長指出:「要做到淨零轉型,一定要智慧製造。透過智慧化與自動化系統,不僅能提升生產效率,更能精準計算並控管製程中的碳排,實現『智慧製造 × 淨零轉型』的雙重效益。」
人才先行 法規與策略並進
為強化轉型基礎,高雄市政府從法規制度、人才培育到碳預算全面佈局 。透過設立碳預算制度與推動《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為城市減碳設定明確目標與路徑。同時,推動「以大帶小」策略,鼓勵具規模的大企業率先導入減碳技術,進一步帶動中小企業加入綠色供應鏈,實現產業整體升級。
市長表示: 「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要推動淨零轉型,最重要的還是人才,沒有人才什麼都不能做。」
所以,在人才培育方面,市府創設全台首座「淨零學院」,以系統化課程培養綠色專業人才,要求市府一級主管率先取得相關證照,並將培訓機制向下延伸至基層與民間。形成一套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減碳知識基礎,為城市轉型提供堅實後盾。
放眼國際:打造綠色創新產業聚落
此外,高雄積極對接國際淨零趨勢,吸引全球減碳技術領先的企業與研發機構進駐,並結合台灣的傳統製造與高科技優勢,打造綠色創新產業聚落。當高雄面臨高碳排的困境時,市長表示: 「抱怨不會解決問題,關鍵在於看事情的角度以及採取的策略。」一個以重工業起家的城市如高雄,能率先完成結構轉型、穩步邁向淨零,其成功經驗將成為全台其他城市的重要借鏡。高雄已經證明,轉型不僅可能,更能創造全新的機會與競爭力──只要有決心,綠色未來,絕非遙不可及。
(非凡新聞台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