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發現嗎?疫情後的新常態,從點餐到付款,不用在現場排隊等待!現今數位點餐的消費型態轉變,也讓不少店家面臨新的挑戰,為了讓數位工具成為日常經營模式 ,臺北市政府從109年就針對商圈店家,進行數位轉型輔導,透過基礎培育、深度輔導,解決店家們的痛點擴大應用,至今已幫助超過1300家店完成階段性的數位轉型。我們要帶您認識三個不同的店家,如何一步一步翻轉經營模式、走出自己的數位路!
在台北一間人氣手搖飲店裡,創辦人邱耀賢一邊忙著接單,一邊向顧客推薦LINE點餐系統。他說:「以前客人打電話來訂餐,常常卡線、出單又慢,效率根本跟不上人潮。」從電子業轉戰飲料界的他,靠著對茶飲的熱愛自學品茗技術,每天練習喝上百杯茶,甚至四度落榜才考上中級感官品茗師。
然而專業的茶感知能力只是基礎,真正讓店鋪業績翻轉的,是導入數位工具後的營運升級。在臺北市政府輔導下,他開始使用雲端POS、LINE點餐與多元支付,不但提高出單效率,也省下1.5至2名人力。會員數成長45%、營業額提升約四成,是他從「小白創業」蛻變的最佳見證。
另一位數位轉型的實踐者,是78年次的鍾菀婷。她的創業起點,來自變色液晶原料。2021年疫情重創實體經濟,她決定成立品牌,把電控玻璃這項高技術產品推向大眾市場。
有別於傳統銷售模式,她善用數位化策略,開發線上AR導覽平台,讓來自國內外的客戶,不用到現場就能遠端體驗產品。這套系統不但打破空間限制,也提升品牌信任感,短短半年吸引上千人次瀏覽,並拓展市場至歐美與中東地區。
鍾菀婷說:「臺北市政府的輔導讓我們得以無痛導入數位工具,不但節省成本,更讓我們實現永續建材與智慧生活的願景。」如今,她的電控玻璃不僅獲總統府肯定,更成為小宅族群打造隱私空間的設計新寵。
在內湖科學園區,32歲的陳良瑋用一份健康餐盒搶攻上班族市場。他坦言,光有好吃的菜色還不夠,「我要的是快速、方便、可以留住回頭客的整合服務。」
因此他從開店起就導入POS點餐、行動支付、會員系統等工具,透過掃碼點餐讓顧客自助完成點單流程,不但減輕前場壓力,也能分析消費者偏好。他說:「後臺報表告訴我哪道菜賣最好、哪道需要調整,甚至還能掌握舊客回購率。」
經過半年的經營,來客數從每日60人增長至200人,業績也提升兩成。他甚至打造自有訂餐平台,讓顧客揪團訂便當,避開外送平台高額抽成,創造穩定回購模式。他說:數位不是花招,是生存的基本配備。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陳俊安指出:「數位轉型不是讓店家更忙,而是幫助他們用聰明的方式經營。從0到1最難,所以我們用資源引導、人員協助,讓數位工具真正內化為店家的經營日常。」
無論是手搖飲的點餐效率提升、電控玻璃的AR體驗創新,還是餐盒品牌的數據管理優化,這些看似小店的故事,都證明了「數位力」正是未來商業的競爭力。隨著數位科技快速演進,臺北市的店家正逐步展現轉型成果,在這座智慧城市裡,打造屬於自己的經濟韌性,也讓更多人看見創新與永續。
(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