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長達一年之久的貿易調查,美國政府終於正式宣布,將對包括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四國,外銷至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加徵關稅,由於這些從東南亞進口的產品,以不公平的價格傾銷至美國市場,並接受不當補貼,進而威脅到美國本土製造商及產業,因此作出裁定,最高稅率達驚人的3521%,預計將於6月起開徵。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於週二(20日)裁定,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與泰國的太陽能產品長期以不低於公平市場的價格出口,並獲得政府補貼,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據此,美國商務部宣布,將對上述四國太陽能產品正式徵收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稅率依企業與國家不同而有所差異。
根據美國商務部在上個月實際算出的關稅,其中柬埔寨部分製造商面臨的稅率最高,甚至達3521%之多,反映出該國決定停止配合美國調查的影響;相較之下,其它國家和企業的稅率則要低得多,越南平均稅率在396%,泰國為375%,馬來西亞則是34%。不過,後續仍需待6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表決是否正式開徵關稅。
近年來,由於美中雙方貿易緊張,早在2012年、2018年時,美國就曾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祭出懲罰性關稅,因此多家太陽能巨頭為了規避制裁,大舉將部分或全部產線外移至東南亞,形成灰色供應鏈,長期以來,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早已成為中國太陽能大廠的海外製造重鎮。因此,這波關稅政策衝擊的不僅僅是這幾個東南亞國家,實際上主要是針對那些早已把產能轉出去的中國太陽能廠商,旨在打擊中企的洗產地行為。
如此一來,恐將牽動全球市場布局,使得供應鏈面臨重組。根據《彭博》資料,2024年美國從這四個東南亞國家進口了129億美元的太陽能設備,占了總進口量的80%;一旦新關稅生效後,將使美國市場訂單急劇萎縮,並迫使廠商尋求其他出口市場或減產,導致產能過剩,加重價格競爭,甚至引發太陽能產業結構重整。
此外,此舉也可能對美國國內的太陽能安裝業者造成短期衝擊,由於東南亞是美國主要進口來源之一,部分業界擔憂,短期內模組供應可能出現缺口,導致成本上升、安裝案延宕。美國對東南亞太陽能產品開徵天價關稅,顯示出美方試圖加速本土再生能源供應鏈自主化,而東南亞作為全球太陽能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未來若無法迅速調整出口結構,恐將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