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針對半導體晶片及設備進口啟動調查,於台灣8日中午截止時,共收到204條意見回覆(Comments Received)。據悉,SK海力士、惠普等大廠,皆提交意見書予美國政府;業者評估,本周將有彙整報告出爐,晶片關稅最快6月底進行。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呼籲,期待川普政府以「需求驅動」替代「貿易限制」,通過國際合作,鞏固美國半導體技術發展。
研調分析,美國若普徵25%晶片關稅,首年將導致美國經濟成長下降0.24個百分點,十年累計GDP損失可能高達1.4兆美元,並顯著增加汽車、AI、數據中心等下游成本。SIA強調,美國晶圓廠建置和營運成本,較亞洲高出30~50%,對製造設備和材料課徵關稅,將加劇成本劣勢。
SIA估算,關稅增加1%,可能使新建晶圓廠總成本增0.64%;晶片價格每上漲1美元,包含半導體之終端產品將提高其銷售價格3美元,才能維持原先毛利率。換言之,若在半導體關稅10%的基礎下,台積電必須增加64億美元,才能達成原先千億美元投資的目標。
美國晶片關稅步入倒數計時重要時刻,業者認為,同時祭出「胡蘿蔔與棍子」可能性高,成熟製程晶片將首當其衝,先進製程則以分階段或關稅配額(TRQ)方式,允許美國新產能上線後逐步實施;同時延續晶片法案補助、不與其他貿易調查(如301條款)疊加。
美國半導體製造仍依賴台灣、日本、南韓,甚至中國供應商,晶片關稅有利已赴美或將赴美之業者。業界透露,半導體分工細膩,其關稅動見觀瞻,如成熟製程晶片占全球半導體生產超過8成,但按收入計算僅約4成,相關晶片創造各種下游產業超過10.8兆美元的經濟規模,牽一髮動全身,成為影響全球科技產業最大的變數。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