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新灣區作為高雄市近年轉型的重要發展核心,原本包含重工業、倉儲與港埠設施等用地,部分區域因長期工業活動造成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環保局多年來持續努力推動污染場址整治與土地再利用,至今已展現豐碩成果,為亞灣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亦成為都市再生與環境治理結合的典範。
亞洲新灣區涵蓋範圍包含高雄港第1至第10號碼頭及周邊地區,總面積達590公頃,是南部地區極具潛力的都市更新場域。由於重工業發展期間聚集石化及金屬加工產業,導致部分土地遭受重金屬、油品及有機溶劑等污染。截至目前,亞灣區已完成整治並解除列管之土壤地下水污染場址共33處,改善完成總面積約98公頃。且多處原污染場址土地已順利完成開發,例如高雄市立圖書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MLD台鋁生活商場及高雄展覽館等文化創意場域,成功轉化過去的工業印象,成為城市亮點。亞灣區列管污染場址目前僅剩4處,分別為2處改善中場址與2處自然衰減監測中場址。在環保局積極監督作為下,苓雅寮儲運所及聯勤205兵工廠等二處改善中場址進度順利,預期近幾年內完成改善並解除列管。
▲高雄市環保局未來將持續以「安全、永續、創新」為核心,落實污染場址再利用政策。(圖/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
為了確保整治品質與土地使用安全,高雄市環保局持續採取「風險導向管理」原則,依據未來土地使用方式訂定整治目標,並要求負責人針對污染範圍細部調查與專業評估,污染改善兼顧開發需求與環境安全。高雄市政府也積極推動「褐地再生」政策,兼顧經濟與環境永續,為亞洲新灣區注入新的發展契機。為促進產業轉型與城市發展,「亞灣2.0智慧科技創新園區」計畫也正式啟動。預計在7年內投入170.39億元,將亞洲新灣區打造為下世代科技應用的先驅者,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打造5G AIoT等新興科技應用平台,推動南台灣產業升級,也有助於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進駐,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污染土地不再是高雄市發展的阻礙,而是轉型契機。透過科學專業整治機制與前瞻都市規劃,高雄正將曾經的環境負債,轉化為城市再生的資產。高雄市環保局未來將持續以「安全、永續、創新」為核心,落實污染場址再利用政策,推動環境保護與產業升級雙軌並進,打造宜居宜業的港灣城市。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