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美國總統川普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關稅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足以取代所得稅,就像美國在1870到1913年採全關稅,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一樣。但對照實際數據,2025年聯邦政府總稅收約4.6兆美元,個人所得稅2.3兆多就超過一半,而關稅只占2%,約800億美元,難以全面取代所得。
美國總統川普VS.主持人Rachel Campos-Duffy︰「(關稅可以取代所得稅嗎),你知道嗎?你是唯一一個問過我這個問題的人,我接觸過很多金融界的大人物,但沒有人問過這個。有可能來自關稅的收入會多到一個程度,可以取代(所得稅),在過去大概1870到1913年間,關稅曾是唯一的國家收入來源,那時候我們的國家是相對最富有的,我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
美國總統川普接受《福斯新聞西語頻道》訪問時提到,在他的關稅政策下,美國政府將徵收許多稅金,可以讓民眾不必再繳納所得稅,這聽來是美事一樁,但背後問題重重,有多位經濟學家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難以產生足夠的稅收,來全面取代所得稅。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邱俊榮︰「美國最近過去半年,它的財政赤字大概已經到1.3兆美元,最新的數字我們看到4月份美國的關稅收入增加囉,增加60%,可以到15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大家一看非常明顯嘛,我們退一步想,如果關稅收入真的都那麼好,每個月都150億美金,甚至更高,全年下來也許將近2000億美金,即使我們把它算到3000億美金好了,離我們剛剛講的,現在的財政赤字1.3兆美金,其實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用關稅替代所得稅的想法,其實早在川普競選時,就多次和全面關稅政策連結,在「美國利益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加持下,用外國人繳關稅來幫美國人免繳所得稅,變成了他的核心政見。根據美國財政部資料,2025年聯邦政府總稅收約4.6兆美元,個人所得稅2.3兆多就超過一半,公司所得稅0.47兆、薪資稅1.6兆,這三種所得稅占了約93%的稅收,但是關稅只有占2%,約800億美元,不太可能替代廣義的所得稅。專家指出,現今關稅稅基太小,無法支撐整體稅收結構。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林啟超︰「所得稅在美國來講的話,以2024年來講,大概稅收是2.4兆美金,那總稅收大概是4.9兆,接近5兆美金,也就是說個人所得稅,大概就是總稅收的一半,那關稅呢大概是2%,所以這兩個最大差別就是,個人所得稅的稅基大概超過15兆,那關稅的稅基就是美國的進口額,美國的進口額以2024年來講,大概是接近3.3兆美元,所以一個超過15兆,一個是3.3兆,想要用關稅去取代個人所得稅,應該是不太容易的,稅率不是越高,我就可以拿到最多的稅,它有一個當你超過某個邊際稅率的時候,你的稅收反而可能是減少的。」
也就是關稅越高,企業就越可能減少進口,雖然可能鼓勵本土製造,但也會導致聯邦稅收減少,雖然川普聲稱是外國人承擔關稅,但實際上關稅是由進口商、美國企業、消費者支付的。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這三個以對等關稅來講,假設是10%,這要看這三個裡面,誰的力量最強,談判力量最強,一般來說最終的消費者,他應該是最沒有談判力量的,所以他只能承受,但是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市場機制,如果你讓消費者承受最多的話,他可能最後就不買了,如果是出口商或進口商的話,他們的毛利勢必會面臨到下降的狀況,如果是一般民眾的話,他面臨到的就是消費者的物價可能會進一步上揚。」
川普的全面關稅政策充滿不確定性,讓美國瀰漫著經濟步入衰退的憂慮,當美國人感覺在通膨下變得更貧窮,將使川普失去政治資本,川普的「關稅換所得稅」的美國夢,注定遲早破滅。(記者 黃梅琴、黃柏凱/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