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下游硬體族群目標價驚見大下修!摩根士丹利證券指出,美國對電子產品關稅尚無最終定案,然已對硬體供應鏈帶來大量不確定性,供應鏈多數個股就算歷經前一輪下跌洗禮,目前報酬風險比依舊不具吸引力,一口氣下修四大族群、共23檔台系指標股推測合理股價。
美國總統川普公布各國對等關稅稅率後,外資對台股各族群財務預期的調整,幾乎都朝下修方向。
高盛證券月初進行大規模調整,降了19檔台股供應鏈股價預期;摩根士丹利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施曉娟本次偕同科技研究團隊所做調降規模更大,從蘋果供應鏈、PC/NB、伺服器/資料中心、循環性零組件等四族群,共計23檔台系供應鏈指標股的財務預測與推測合理股價遭下修,其中,玉晶光、華碩、仁寶、宏碁、鴻準同步被降評,範圍之大,再度引動國際資金對台股挪移。
國際資金23日才回補台股263億元,受到摩根士丹利大規模調整對供應鏈評價的影響,24日旋即轉賣超62億元,因台股整體成交量能萎縮,外資動作也較輕微。
觀察大摩降評與調降股價預期的23檔個股,有高達15檔24日遭國際資金調節,以鴻海被賣超破萬張最多,鴻準、仁寶、和碩、廣達、金像電、臻鼎-KY等,賣超張數均逾千張。
摩根士丹利之所以揮出下修大刀,最根本原因與川普關稅政策脫不了干係,強調電子產品關稅疑慮並未消除。大摩並進行情境分析,評估關稅、產品價格上漲、科技產品出貨量變動對大中華科技硬體產業今、明年獲利展望影響。
大摩提出的基本假設是,電子產品平均加徵10%關稅、產品售價調漲5%,今年的iPhone、PC、伺服器拉貨量約略持平,以及AI伺服器小幅衰退,光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便要調降研究範圍中的大中華科技硬體股2025、2026年獲利各17%與18%,導致相關供應鏈今年獲利微降1%,明年則可望有年增27%的反彈。
但在悲觀情境下,即電子產品關稅高達22%、產品得漲價1成,iPhone、PC、伺服器拉貨量年減5%~7%,AI伺服器營收比原預期低10%,如此一來,大中華科技硬體股獲利就會下滑5%,2026年獲利反彈、年增12%。另外,在不課徵電子產品關稅、產品不漲價的樂觀情境下,大中華科技硬體股2025、2026年獲利將持續年增25%與19%。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