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衛星進入發射高峰期,衛星產業協會(SIA)年報顯示全球衛星產值2024年達到2,850億美元,主要商機來自地面設備52.8%,衛星服務38.7%其次。集邦科技預估2025年全球衛星產值將成長至3,570億美元,美系外資最新報告預估未來五年全球將發射7萬顆、推升衛星產值爆發成長,台廠受惠進入出貨高峰期。
市場點名昇達科、金寶、日月光、台光電、燿華、敬鵬、金居、穩懋等PCB與材料/晶片等上游元件、衛星接收天線與元件、電源供應器等30多家台廠受惠。
總統賴清德在去年就職演說時宣布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總投資金額逾台幣651億元,中華電為強化台灣整體通訊韌性,已分別與OneWeb低軌衛星、SES中軌衛星簽訂獨家代理權,日前並投資1.15億美元擬引進美國Astranis第三代MicroGEO衛星,並洽談代理引進亞馬遜旗下Kuiper低軌衛星、並計畫投資高軌衛星ST-X,齊備高中低軌衛星群。
業者分析,中華電信正爭取OneWeb及SES等國際衛星業者在台架設地面接收站,且以採購本土設備為主,將有助於提升台廠衛星設備出貨規模,但最大商機來源仍來自Starlink、Kuiper、Telesat、OneWeb等全球四大衛星公司正積極擴大發射衛星規模。
另外,軟銀、NTT等電信商正與衛星業者緊密合作提供NTN服務,中華電信亦與工研院、聯發科合作NR-NTN雙向視訊通話,聯發科未來可望成為中華電布局NTN優先受惠廠商。除此,中華電信已完成3GPP IoT-NTN技術的衛星物聯網測試,仁寶、神盾能源也將成為首波主要合作商。
業者分析指出,1981年火箭發射升空約每公斤發射成本8萬5,216美元,目前僅需951美元,衛星發射的成本大幅下降,加上低軌衛星壽命僅3~5年,相較於中軌衛星7~12年、高軌衛星12~15年壽命來得短,意味著低軌衛星汰換設備快速、商機更加龐大,尤其是地面接收設備,正是台廠長項。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