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到訪越南進行國是訪問,美國關稅戰影響不斷發酵之際,習近平於當地「人民報」發表署名文章表示,要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維護開放合作的國際環境,深化周邊國家友好合作,共同推進亞洲現代化進程。
截至目前為止,習近平尚未回應與美國總統川普通話,為兩方互祭高關稅制裁協商的可能性,讓習近平此行訪問東協國家可望達到的目的更受關注。
路透報導,習近平此行共10名中國高層官員隨行,包括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外交部長王毅、商務部長王文濤、發改委主任鄭柵潔等先後前往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規格之高足見中方重視程度。
聯合早報報導,習近平與越共中央總書記蘇林會談後,兩國簽署多項合作協定,包括加強供應鏈和鐵路合作等內容。不過截至14日晚間9點,協定具體內容尚未公開,未知是否涉及財務或具約束力的承諾。
報導稱,兩國簽署的一項諒解備忘錄旨在加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越南工商會之間的合作,後者負責簽發貨物原產地證書。此外,越南已同意使用中方貸款修建兩國間的新鐵路,這是雙方建立互信、促進雙邊貿易和連通性的重要舉措,具體貸款內容有待公布。
對於北京來說,也希望越南批准中國商飛(COMAC)飛機的使用許可,中國商飛的飛機在國際市場上目前仍缺乏客戶。
這是習近平18個月內第二次訪問越南,近年來,隨著部分製造商為躲避關稅將產線南移,越南吸引大量中資落地投資。尤其越南最大出口市場為美國,同時高度仰賴中國供應鏈原材料。儘管中越兩國經濟聯繫密切,但南中國海受爭議海峽問題仍頻頻出現緊張局勢。
另外,越南為了避免美方關稅所作出的讓步,包括近年來對多種中國產鋼鐵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並取消對低價小額包裹的免稅優惠,旨在減少廉價中國產品的流入等政策,是否會因習近平出訪有所轉圜值得觀察。
習近平15日啟程前往馬來西亞進行國是訪問,17日轉往柬埔寨。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