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推出對等關稅政策,讓以高品質、低價格製成品聞名的越南,慘遭重擊,需要被課徵高達46%的重稅,雖然越南政府是以「零關稅」為基礎,要求談判,但卻被川普高級顧問打槍「遠遠不夠」。面對這樣的高度不確定性,台灣的製鞋廠、紡織廠都表示,目前只能暫時按兵不動。
經典鞋款在產線上移動組裝,但沒想到全球製鞋生產重心越南,卻成為美國關稅戰的一大重災區,遭到課徵46%的對等關稅,雖然越南當局打算以「零關稅」的方式爭取空間,但似乎還存在不確定性。
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 戴志言:「現在的46%,最後能夠談到20%、25%,那大概也就達到他原本預期的目標,就是我從46%降了一半,那如果全部的零關稅,能夠換到美國課你10%的關稅,我想這個部分,應該在越南的廠商,不只是台商,大概都能夠接受 。」
但不管關稅是多是少,都讓當地台商心驚膽跳,因為在美中貿易戰後,東南亞幾乎成了台商最大的遷徙地,以製鞋產業來看,像是來億約9成的產能就在越南,志強占比61%,豐泰占比46%,寶成、中傑雖然分別以印尼、中國大陸為主,但第二生產大國仍是在越南。
中傑-KY副發言人 陳榮松:「單單說要設一個廠,要到哪一個國家設廠,並不是那麼容易,第一個就剛剛提到的,就是我們供應鏈,因為我們原物料的部分,第二個就是你當地員工,你當地員工的部分,有沒有辦法去做這樣,一個技術面的問題,另外還有當地政府的政策。」
畢竟在海外設廠,都得從長研議,實在無法說搬就搬、說停就停,加上還怕美國關稅政策又有變動,台灣廠商只得暫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像是成衣大廠儒鴻、聚陽,都回應目前出貨正常,但因為各國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仍在進行中,因此需要等待市況明朗,才會進一步布局。
但不只越南遭課高關稅,印尼、泰國、柬埔寨稅率也高達32%到49%,讓過去台商的分散基地,不再是避風港,反倒成為新一波衝擊核心。
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 戴志言:「如果說未來真的是把關稅牆拉高,而且開始引發大國之間,所謂的關稅戰爭的時候,那很有可能就變成大家開始需要去設不同的體系,然後把這些生產能量分散,因為我要到美國,有一個體系供應美國市場,然後我可能在東協或台灣,有一個生產的基地來供應亞洲。」
從美中貿易戰到如今對等關稅戰,考驗的不只是企業的應變能力,更考驗未來產業的全球化佈局。(記者 傅儀文、吳國豪/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