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在4月2號宣布對等關稅措施,美國貿易代表署在前夕點名台灣三大貿易障礙,包括對於農產品還有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表達關切,同時點名台灣對符合美國規定的汽車設有技術性貿易障礙,每款進口數量上限太低。
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措施前夕,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2025年各國貿易評估報告」,點名台灣三大貿易障礙,包括農產品、美豬、美牛和汽車貿易壁壘。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 邱達生:「如果說美國是以對等的方式來因應台灣的這些,比如說像關稅啦,還是法規的話,對我們真的是沒有影響。我們的農產品並不是以美國為主要的出口地,此外,我們出口到美國最主要是高科技產品,這些產品在資訊科技協議的保護之下,其實對等就零關稅啊。」
在敏感之際公布貿易障礙,不過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認為,這三點對台灣產業幾乎沒有影響。美國貿易代表署首先關切台灣的稻米價格上限機制,擔心台灣可能設定低於美國出口商投標價格的價格上限,使美國業者投標失敗。
對於美豬、美牛,則認為台灣的公開訊息錯誤暗示美豬有食安問題,也批評台灣禁止進口牛絞肉等特定牛產品。針對萊克多巴胺殘留檢測,美國方面關切台灣檢測方法與國際認定監管方法不一致。在汽車部分,美國則暗指台灣對於特定不符合國際標準的美製車型進口數量上限太低。
邱達生指出:「如果說美國是一視同仁地對所有的貿易夥伴,比如說像20%的關稅的話,那這個的確是會有影響。因為等於說美國的進口商一定會要求供應鏈廠商幫他負擔這些關稅,那就會壓縮我們產業的毛利。」
專家表示,在台美關稅方面,台灣與美國的關稅按貿易加權平均關稅計算,台灣為1.7%,低於美國的2.2%。若真的要對等關稅,美國還要調降對台關稅才對。但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川普政府正在考慮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徵收約20%的關稅。若不是對等關稅,而是一視同仁的普遍關稅,就會傷及台灣產業毛利。
儘管關稅大限在即,版本仍是眾說紛紜。4月2號公布即生效,市場只能屏息以待。(記者 溫婉廷、林家弘/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