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成真? 最快8月有望發放
字級:
A+
A-

普發現金1萬元有望入手嗎?財委會今(10)日舉辦「還稅於民」公聽會,討論是否於今年普發現金1萬元,並且推動法制化。主計長陳淑姿表示,如果特別條例於5月順利通過,預計3個月後有望發放,只是收支賸餘應優先用於償債,或留供未來重大政事支出,不宜將普發現金納入預算法,作為常態性辦理的項目。

民眾:「1萬塊的話,不無小補!可能買一些小朋友的東西吧。」

民眾:「照平常的理財規劃使用這筆錢,可能投資股票,或是債券之類的。」

民眾:「我覺得他們可以把稅拿去用在公共事務上比較好。」

有民眾已經想好該怎麼花這筆錢,也有人主張留用在公共建設上造福社會。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0日舉辦「還稅於民」公聽會,討論是否於今年普發現金1萬元,以及推動普發現金法制化。行政院主計長陳淑姿表示,如果5月通過特別條例,發放的時程最快也要3個月以上,而且還要顧及各種考量。

行政院主計長 陳淑姿:「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額,並不代表當年度財政有剩餘,所以必須先彌平差短,還有扣除法定的債務,才是政府可用的財源。收支剩餘應該優先用於償債,或留供未來因應重大政事支出,不宜將現金納入預算法,作為常態性辦理的項目。」

專家學者對此也看法不一。

政大財政系教授 陳國樑:「如果超徵的稅收用來減少舉債或是還債,但債務還是繼續增加,代表稅收雖然有超徵,還是不足以因應政府支出所需。如果執意要還稅於民,每發1塊錢,就要舉借新債1塊錢,我覺得這是債留子孫。」

政大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林祖嘉:「這一次因為超徵這麼多,財政收入其實足夠健全的話,發放不是太離譜的事情。」

財政部則說明,稅收超徵並非全數歸劃中央,就算稅收優於預期,也不代表財政剩餘。一切尚未塵埃落定,就看政府如何做出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同時顧及民意需求。(記者姚俐安、詹明樺/臺北採訪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