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資產管理發展新紀元,是今年的重頭戲。金管會力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喊出兩年有感、四年有變、六年有成的口號,要讓台灣的財管規模在2030年翻倍至60兆元,第一個試點的高雄金融專區將正式啟動。在各國金融服務業產值占GDP比重提高的情況下,發展資產管理中心是大勢所趨,重點在於,各部會務必協力合作,才能將喊了20年的口號化為事實。
金管會針對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提出的「留財、引資」兩大中心思想,順序上應以留住台灣既有財富為先。相較於近年快速崛起的新加坡,台灣不論稅制、市場開放度和地緣政治風險等方面,競爭力都遜一籌,不採新加坡引資為主的模式,善用台灣錢淹腳目的優勢強調留財,確實是務實的做法。
台灣擁有龐大的資金池,國內銀行存款62兆元、保險公司資產規模34兆元、四大基金規模16兆元,都是打造資產管理中心雄厚的本錢。據2024年瑞士銀行的報告,台灣財富超過100萬美元的超級有錢人就有79萬人,憑藉過去數十年蓄積的財富與經濟條件,只要做好留財就成功了一半。
而留財之道的關鍵在於三個放寬:稅制、工具和法令,說來簡單卻處處是難關。以稅制為例,目前財政部仍滴水不穿,且全球趨勢是對富人加稅,想要突破有其難度;工具方面,除金管會積極開放理財商品,中央銀行的態度更是關鍵。至於法令部分,如洗防、信託甚至虛擬貨幣的監理,也非金管會一個單位說了就算數。
換言之,單資產管理中心要留財這一塊,就不是金管會一頭熱所能達成,必須仰賴跨部會合作才能成事,且就算由行政院領銜,除各部會面對政策難脫本位主義,政黨政治也使得相關政策難以連貫,這任內閣的政策也未必可延到下一任,即知即行顯得格外重要。
「留財」之外,打造資產管理中心更難的則是「引資」。以高雄的金融專區為例,定位應偏向資產管理中心的引資面,即吸引更多外資實質投資,例如海外金融機構前來設立分支,否則,以台灣目前銀行分行遍地開花、北高坐高鐵不到2小時的情況,在高雄設立金融專區的效果,很可能雷聲大雨點小。
借鏡國外經驗來看,馬來西亞的納閩在1990年成為自由港和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因提供優越金融發展和稅務環境,加上馬來西亞限制外銀設立分行,僅於納閩等地開放少數牌照,因此吸引不少外銀設點;印度古吉拉特國際金融科技城(GIFT City),則是用美元即時結算和放寬稅制吸引投資,配合印度高科技產業發展,順勢而為發展成銀行設點的新寵。
相較之下,高雄的金融專區強調「一站式購足」,標榜透過放寬OBU業務等作法,打造讓境外客戶或高資產戶群,可以完整獲得系列理財服務的友善環境,但實際上卻缺乏租稅優惠或特許牌照等誘因的支持,是否能發揮留財、引資效果,還是會被打上問號。
金管會希望打造台灣特色的資產管理中心,主要參考範本應是日本。日本將東京、北海道、大阪、福岡等四地,指定為金融與資產運用特區,其中又以大阪及福岡特區的定位和概念,與高雄的金融專區較接近。但相關政策成效還待觀察,說不定及早開發更具台灣特色的金融特區,於引資上發揮效益。例如台灣的電子產業聚落吸引全球目光,研發和產製相關資金需求衍生的聯貸、發債等籌資行為,是資產管理中心引資的一大利器。
台灣想當資產管理中心,喊了20多年,以積蓄深厚的民間儲蓄,配合高科技供應鏈帶來的國際知名度,現在確實是發展的最佳時機,重點是,要如何讓各部會摒除本位思想、全力配合,才有機會讓此一構想上跨出重要的一步。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