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A+
|
A-
中經院今(10)日公布1月台灣製造業PMI指數,和前一個月相比下降2.1個百分點,來到48.7%。中經院表示,由於適逢農曆長假,導致PMI值終結2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而展望未來,川普究竟將針對台灣祭出什麼樣的關稅措施,成為未來製造業景氣的最大變數。
農曆春節,街道上各處都喜氣洋洋,不過由於1月適逢春假,工作生產天數減少,加上處在電子業淡季,導致中經院最新公布的1月台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跌2.1個百分點,來到48.7%,低於50%的榮枯線,終結連續2個月的擴張,轉為緊縮。
中經院院長 連賢明:「反應比較多是季節性的調整,因為今年的過年在1月,跟往常的2月不一樣。相對的廠商比較讓我們驚訝,對於未來的預期比較正面。」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表示,由於報告調查時間在川普關稅戰之前,因此關稅政策的影響需要在2月的調查報告中,才會比較明朗,成為製造業的最大變數。尤其台灣的晶片產業,可能面臨關稅措施,也考驗半導體市場的韌性。
中經院院長 連賢明:「要看他怎麼課,到底是對高階晶片課稅,還是所有的晶片?到底是對中間財課,還是對所有的成品?大家要知道,川普把台灣當成目標,這是最重要的。」
而美國宣布對所有鋼鋁進口課徵25%的關稅,是否將衝擊台灣傳統產業?中經院觀察,台灣鋼鐵外銷數量較小,預估衝擊不會太過劇烈,部分業者則針對國際原油、部分塑化與鋼價持平回穩,對於未來展望由緊縮轉為持平。(記者 姚俐安、蘇韋銘/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