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就任讓原來就已被課徵高關稅的太陽能更感到危機重重。台灣太陽能業者去年就已經積極布局美國市場,今年可望迎接轉單效益。此外若美國加徵面板關稅、甚至限制出口,面板採購將轉往台韓面板廠,但勢必對美國品牌造成採購成本、供貨穩定等挑戰,不利北美品牌市場銷售。
拜登政府去年已防堵大陸太陽能業者洗產地的行為,一方面把大陸生產的太陽能矽晶圓和多晶矽的進口關稅稅率提升到50%,年底又公布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太陽能電池反傾銷調查初步裁定,四國被課徵反傾銷稅率範圍在0~271.28%,最終結果將在2025年中公布。
太陽能業者指出,大陸在全球太陽能產業中市占率超過70%,若川普強化防堵洗產地進口的產品,對台灣製造商爭取進口美國是機會。但為規避美國懲罰性關稅,大陸廠商也在乾坤大挪移,把產能從東南亞四國搬到印尼與寮國,以出貨到美國。未來如果美國也對寮國與印尼採取同樣態度,將有利於台灣廠商出口。
去年美國眾議院呼籲五角大廈將面板龍頭廠京東方和天馬列入美國國防部黑名單,要求限制兩家廠商的面板出口到美國,不過後續沒有進一步的消息。業內指出,大陸面板廠在全球面板產業也同樣有70%以上的市占率,但現在不論是資訊產品、消費性電子等所有產品上幾乎都有顯示面板,若美國採取全面性制裁,恐怕會同時對美國品牌造成採購成本、供貨穩定等挑戰,反而傷及美國品牌行銷,比較可能是限制美國軍事、行政部門相關硬體裝置不能使用陸產面板。如果美國限制使用大陸面板,後續面板採購勢必轉往台灣及韓國面板廠。
在電池方面,先前調漲關稅造成美國車廠的電動車成本上升,影響美國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力。根據TrendForce研究報告,中國方形磷酸鐵鋰電池(LFP)電池擁有價格優勢,而美國本土製造的電池成本高於大陸約1~1.5倍,即使大陸電池進口關稅被調高至25%,美國車廠仍有採用大陸電池成本的空間。美國IRA法案中,受FEOC(Foreign entity of concern,受關注海外實體)規定限制的電池關鍵礦物來源進行暫時性豁免,也代表在電池上無法立即與大陸切割,美國車廠仍需要更多時間轉型,電池供應鏈本土化也還需要時間扶植。
※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新聞,追蹤 FB 、 Line@。